寻找孤山──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一   

  • 孤山影 2008年12月26日
     
     
    “令大军会于易州,循孤山之北,漆(涞)水以西,挟山而行,援粮而进。涉涿水,并大房,抵桑干河,出安祖寨,则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此是周德威收燕之路。”
    ——《宋史》第二百六十四卷
     
    “周德威收燕之路”的历史记述中,“循孤山之北”是古人给出的带有地点方位信息几个坐标之一。如果能够确定孤山的位置,那就找到了一个支点,再加上其他几个支点,我们差不多就能重现“周德威收燕之路”的基本走向。
     
    初看“循孤山之北”,很容易让人想到上方山附近的孤山口,那里也确有一条翻越大房山的南北通道。“循孤山之北”在这里也完全说的通。一段时间我们还真的以为,古人指的就是孤山口之孤山。
     
    然而细细看了几遍之后,总觉得哪有点不对劲。行文中“循孤山之北”与“涞水以西”并列,前有“大军会于易州”,后有“涉涿水”。那么这个孤山会不会就在易州(易县)以北、涞水(南拒马河)以西、涿水(拒马河)以南的易县和涞水县的地界上?带着猜测先到县志中去查查看。
     
    清代乾隆版的《直隶易州志》未见记载(其中提到的孤山是在广昌县即现在的涞源县,非我们要找的孤山)。天一阁所藏明代弘治版《易州志》,记有“孤山有二,一在治东十五里一在治南六十里,俱以山势孤特得名。”实际上易州正东是平原,东北方向才有低山分布,固这里指的当是东北十五里。而孤山位置最清晰的标注是在光绪三十三年绘制的《直隶全省最新地图》中,孤山标在了易县东北的李家坟村与豹泉村之间。
     
    找到了这一位置的孤山,行文中的疑惑就全解开了。“自易州北行”、“循孤山之北,涞水以西”在这里完全相合。
     
    关于“周德威收燕之路”的起始路线,《旧五代史》只一句“自易州北循山而行”;《资治通鉴》就五个字“自易州北行”,而宋琪叙述的较为具体:“循孤山之北,涞水以西”。有了宋琪这一笔,又找到了孤山的位置,我们基本可以判定“周德威收燕之路”的最初走向,即救燕大军从易州州治(今易县县城)出发,向北偏东方向进军,经过孤山后再向北行。
     
    案头上作的差不多,就该去现场看看了:如今的孤山究竟是啥样,“循孤山之北”的行军通道究竟还能不能找到。
     
    我们于9月30日、10月25日分两次去易县、涞水作实地探寻。
     
    事先与易县东豹泉村的支书通了电话,得到他们那里有孤山的确认。于是把探寻的第一站定在了东豹泉村。从京城出发,2小时进易县境。下房易路先到了南豹泉村,向老乡打听,不知有孤山。向南望去,不见山影,连个小土岗也没有。再去东豹泉村,仍然无人知晓。有人说,村北大山边上有一个孤孤岭。
     
    真没想到孤山会这么难找。当我们拿出地图向村民请教,执意要在村南找山时,一位年轻而热情的乡村幼儿园园长告诉我们,南边有解放军的靶场,里面有座卧龙山。“那能进吗?”我们马上想到了军事禁区。“没有演习的时候,可以进。”园长告之。
     
    按她的指点,我们沿房易路向南过一高岗。只见高岗坡下车道纵横,碉堡、战壕、掩体分布其间。周围没有围墙、铁网,房易路从中穿过。由于没有军演,整个靶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沙盘,静静地躺在那里。靶场位于丘陵地带,一个山头连着一个山头,每座山头还都有编号,看不出那座像孤山。靶场正对的是一座梯形高台,上面竖有棚架。一看便知,是部队首长的观战台。向山坡上的放羊老汉打听,方知高台就是卧龙山。也怪了,旁边又高、有大的山全无名,唯此山有个名。原有的山头被削平,四边作了修整,修了台阶、车道,完全看不出是一座天然的小山。
     
    然而就是这座不象山的卧龙山最具孤山相。它孤身而立,与周边的山全不连接。观战台选在此山,怕就是看中它独面众山、视野开阔的位置优势;山南偏西便是李家坟村,与《直隶全省最新地图》标注孤山的位置完全符合;另据羊倌说,过去老道的走法是从易县县城北门出来经白马、李家坟过卧龙山西侧的山口往北去,现在的房易路就是沿老道修的。这与历史上的孤山处于易州北行的交通要道一致。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卧龙山就是历史上的孤山。历史上有名的山并不都是高大奇险,有些是因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而得名,如石景山、鸡鸣山、野狐岭。孤山也是。它地处易州平原进入北部山区的入口,扼守着易州的北大门,历来是军事要地。明代在孤山一带设有关堡朝天寨,守护着往来京城的要道。
     
    当年救燕大军的将士们经过孤山想必也有一种荆轲刺秦王上路时的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由此往北他们便离开了易州大地,而前行的路上却充满着危险与变数:他们的几万人马能否打败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大山大河会不会挡住他们的去路;数日的秘密行军能否不被敌人发觉;周德威能否守住幽州,好与他们里应外合解幽州之围。此行注定是凶多吉少。
     
    如今的孤山,名称不再、面貌不再,但“军事传统”却延续了下来。过去的军事通道,现在的军演场地。巧的很,就在我们探访之时,一个剧组正在孤山脚下拍古装戏,山谷中战车、战马、军旗铺了一地。
     
    站在孤山顶上向南看,房易路笔直向前,直通易县县城,一片坦途。虽然古道难寻,但救燕大军从易州出发到孤山这段行军路线怕是没什么疑问了。反倒是“循孤山之北”的行军路线需要我们好好探寻一番。
     
     
     
     
2682 浏览   0 回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