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4+1:失之毫厘,谬之荆棘   

  • 穿山癸 3 周前

    早上6.40,我卡着点儿来到集合地,858公交车已经在站上开门等候,后排座上坐着京都水怪、南瓜叶和ssg1961等3位同行人,稍晚又来了钟山。今天周二是工作日,乘客果然不是很多,无需加车还空着十来个位子。工作日不是通常出走的日子,同行人都是刷健脑卡的,且ssg1961未报名可算是“邂逅”(社规里已经废除反“邂逅”条例,这里是不是要再加一重引号?),构成了今天非常4+1的出走。

    始发站早就挪到了五环外的来广营路口南,这趟首班开往滦平的858跨省公交,没用5分钟就上了京承高速,开到太师屯服务区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休息,然后驶出告诉,但马上又回到高速,没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到了金山岭服务区,也只是离开主路从服务区穿过,便径直开到了滦平客运枢纽站,但由于限速,到站时已接近9.30。这车开进站里才开门让乘客下车,出来还得经过出站闸门。

    大家都想着按计划反走,即先做公交先到碧霞山风景区公交站,反穿到课题起点岔道口村,这样在徒步后半程可以根据时间调整行进速度,条件是必须在858下车后能很快坐上滦平3路。我下载了“滦平县掌上公交”手机版,但直到下车也没整明白它的实时公交信息,不知道何时能坐上滦平3路。站里停着一辆滦平10路车,也走335国道路过碧霞山但没站。一个也许是司乘人员的小伙子撺掇我么坐10路,他可以要求车子在碧霞山停车,但他又说不清准确的发车时间。

    9.34出站,打开手机记录行程。站外看见一串出租车在趴活,司机们见我们出来倒是有意拉我们过去,但我们一行五人一车坐不下,打俩车每人车费5元他们也不干。也有几辆如好友说的去往巴(克什)营的私车小巴拉活,但他们人不坐满不会发车。在这闲扯的当儿,京都水怪已经迈开大步往南走了,我们也就赶紧快步追上去,没顾上要司机的电话。

    我大概有10年没来过滦平了,335国道(那时好像还没有这个冠名)上的车流明显的多了,到岔道口村前的一路两旁都建起了居民楼盘,但看起来入住率都不是太高。路左,从水库下来流向滦平城区的牤牛河修了一道道水坝,形成了一块块并不流动的水面,河两岸还都修有休闲栈道。有栈道自然就不在公路上窜了,公路上来往车速都快危险大,况且稍前下过雨,地面还有些湿漉,虽然不至于吃灰尘但难免吸尾气。

    栈道到了头,是一座还没修好的大桥,正是岔道口村口,课题的正式起点,有显然是公交车站的设施在国道左侧,右侧村口北的开阔地上有祖孙二人貌似在等车。我问她们公交车的信息,被告知大约30分钟一趟。我宽心了:只要不超过太多时间结束课题,赶上末班858就没问题,何况还有巴营的私人小巴呢。

    岔道口村口有个帆布帐篷,三四个戴袖章的村民在值守,得知我们是到山里转转看看后,嘱咐我们不要用火就放行了。我因询问公交信息落在后边,听到有个女的嘟囔向伙伴“也不让它们登记一下”。大概是现在天干物燥,山林防火形势严峻,按严格要求外人进山必须登记吧。后来在小营村又遇到戴袖章的,也只是嘱咐不要用火。

    小营过去便是西沟村。看见一户人家里,屋里的窗台上摆满了绿植,一棵棵生意盎然,绽放着五颜六色的花儿。大家由衷地赞誉这家人真是爱花又很会养花,钟山更是感叹,说他家也是爱养花,只是养的花总是烂根,胶水太勤了,不浇水又怕旱着。其实我家里也养着些植物,能开花的也总是开得不好,现在就只养不开花又耐旱的绿植了。

    出西沟村,硬化路也就到了尽头,前边所走的一直都在开题报告里的轨迹上。10.21,左侧出现一条山沟(沟口有3个巨大的水带,灌溉用的)的地方,一左一右立着两块牌子,左侧是白底黑红字的文保牌,正面是文物名称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路隧道遗址”及公布、立牌时间,背面是简短文字介绍,右侧是绿底白字的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隧道的痕迹。脚下明显是路基,铁路不可能拐直角左转进沟,我们便径直沿大路前行。注意到右侧岔出了一条小道。

    大道是明显上坡,但一点儿也不陡,小道倒是更平坦些,但一直贴着大道。我注意到我们偏离了轨迹,但我以为是卫星定位的偏差,而且此时我们还没到轨迹的拐弯直线处,直线轨迹是因为隧道里没信号被两端的定位点拉直了。于是便往前走,没走多远就发现越过了轨迹,稍退一些又见落在了轨迹的另一侧,有一次180度转弯。

    这次出走的主题是前往碧霞山看杜鹃花,看铁路隧道遗址只当是顺手牵羊,出走前就没有太做功课:既没有温习7年前小撮数次考察的报告,更没去查阅其他有关资料。还有2/3多的路程要走,我们不能在找隧道上花费太多时间,看着已经大幅越过轨迹,我们选择左转上山翻越拉海岭,冀望能在梁那边隧道出口尽快吻合轨迹。

    开始是很好的上山路,很宽,很顺畅,很符合一般翻山道的特点,直到出现分叉横切向一个坟头:坟头上有鲜艳的假花,那应是几天前清明节时祭祀的遗留;向上,也有路,但坡陡了,路况也变差了。习惯用杖的走友用上了登山杖或者捡起树枝当拐棍。

    拉海岭山脊上放眼望去,左前方下边有一个洞口:洞前,有又长又直的平地:那肯定是铁路隧道了 。但脚前却是峭壁,向右要爬一个有点高度的山头,只有向左横切,才有可能接近。脚下的路不那么友好了,是兽道。还好,没有什么带刺的东西,山阴处间或有粗壮的松柏,树下杂物稀少,大树底下好走人。

    一个山头。京都水怪和ssg选择爬上山头。山头右侧有支脊,贴近山头坡度略缓,植物大而稀,但下边很陡峭,且植物 小而密。山头左侧也有支脊,南瓜叶、钟山和我选择山头左切绕左脊,很快就有了路,看起来新近还有人走过,踩倒了一些细枝,路面虽窄倒也松软。

    我们绕过山头,与ssg会合,却不见了水怪。继续山脊上向东北横切,看见水怪。喊话过去,他已决定从右脊下去了,此时还没到陡峭处;一段时期以来,他经常出走这样的地界,两天前刚有一个7小时走7公里的记录,今天又能合他的意了。我们四人继续向东北横切。又过了两三个小山头,向左都能清晰看见西沟村了,正是西沟村过来的垭口,终于有路能够右转向南下山了,这里也能看见一个洞口(隧道口)。

    这一带拉海岭(东)南侧的支脊(包括水怪下去的那个)的特点是,梁鼻子,即:接近主脊的脊部相对平缓,两侧则是一直陡峭,脊部到底(接近铁路路基)的时候骤然变陡,且灌木丛生,更因为是在阳面而常有酸枣之类带刺儿的物种。我们四人不得不右转横切,来到另一个支脊,都听到水怪的喊声了(却不见人),最后在一个鼻侧找一条兽道下去,来到铁路路基,这里接近3号洞的出口,水怪已在此来回穿越,并曾到达2号洞洞口。终于会合了,一起向下一个隧道行进。

    铁路路基真的很平很牢固,自当年被共军损毁之后历经近80风风雨雨无人维护仍然基本完整,只是长出些树木和荒草,拉海岭两侧村民更用作道路来往沟通,所以一般不再需要翻山越岭了,即便有特殊目的上山也不必翻到岭那边,因此今天我们的翻越才如此艰难,经常挨扎。现在正是山杏开花的时节 ,白色的花儿开遍漫山遍野,一层层铁路展线的路基也就成了山杏花蹊,一道道风景线。

    这一段垫起来的路基连接凿开的山体,脚下感觉不到与刚走过土质路基有水平上的变化。出来尽捡好路走,南瓜叶首先注意到方向不对,铁路不可能如此拐(大)弯并大幅下降。赶紧调头,正对着凿开的山体没几步就是已经塌方堵塞的4号洞。看着无法穿洞,南瓜叶、钟山和我选择折返走刚刚走过的路,下坡绕行然后再找机会回到上层;水怪和ssg则在洞口右侧找到了翻梁小道从上边绕行。我们绕过去再爬上上层的时候,水怪跟ssg已经翻梁过来了。从这边看过去,4号洞自然也是堵塞的,没有串通的可能。

    平坦的路基上走起来很快,过了5号洞就是6号洞,紧挨着完整混凝土拱门的后边透着天光:6号洞冒顶了。水怪和ssg选择从透亮的塌陷处爬上去直行,余下3人选择好走又看似横切的沟边小道绕行。但好走的小道拐过弯去明显下行,继续横切的小道还有,但更像是兽道,枝条有些密集。我还是想不跟铁路纠缠,尽量走好路走快路,走到碧霞山,看那边高海拔处应当盛开的杜鹃花,这是课题的初衷。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上一层平面上的三间瓦房,于是便爬升了几步,来到房前,这里两层的高差很小,也就两三米的样子,最高不过四米。房子基本是石头砌墙,用的是机制灰瓦,但南墙的木制窗户都中间向外突出变形。房子前后都有院儿,院墙都是石头,码放齐整,很稳固,踩上去甚至都感觉不到晃动,当初应该也用了泥砌墙。钟山在门口喊了声“有人吗?”进了屋,我也学样儿跟进。进屋门右侧是一个土灶,有烟口通向东屋,应是给东屋里的土炕供热。东屋里的墙上贴满了白纸黑字的书页,看页眉是《江ze民论科学发展》,似乎废弃的时间并不长久。

    水怪和ssg还没有过来,应该是还没到此处,我们仨便去迎回,很快就听到了他俩的声音,5个人又聚齐了。这里向东是一条大沟,ssg以为铁路会向东边发展,其余4人根据路基走向判断不可能,坚持着把他喊了回来。这条向东的路看起来很宽,后来我认为应该是翻梁去姜台的正确路线,因为它指向最低的垭口,而垭口那边,等高线也不太密。

    再回到三间瓦房前院,正好借地儿午餐。一路过来一直在赶,停下来不就觉得凉了,小风吹来更是冷,脱下的外套又都穿上了,但饭后一走起来又热了,又得把外头脱下。走着走着,不觉中跟下层拉开了距离,这就来到了7号洞。

    从7号洞洞口看过去里边发黑,也就是说不是直的,但没走几步就看到了对面的光亮,隧道长度不足百米。轨道交通不同于公路,隧道应尽可能设计成直的以降低开凿成本,在这里可能是为了此路段铁路拐弯的需要,但更可能是要考虑此处山体的地质构造以增强隧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我好奇去查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规范里关于隧道轮廓指出要考虑空气动力学效应等很多因素。太复杂了,超出我的知识范围了。

    扯远了,回到课题。

    从7号洞出来,继续沿着铁路路基遗迹前行,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条东偏南的大沟,脚底下明显不再是铁路路基,我看了下手机,又偏离了规划轨迹。我怀疑这里应是人字形铁路的一个尽头,火车到这里应该折返,就像京张铁路八达岭下的青龙桥。这里直行路变成了小道,前方是一道大梁,铁路不可能继续向前延伸,那将穿行到国道那边。大家对隧道遗址的兴趣丝毫不减,在这里又搜索了一番。

    3个多小时走了9公里的样子,但有些是绕出来的,而轨迹里程是18公里,剩余时间显然不足以完成计划线路了,应当放弃碧霞山,尽快向东翻梁。左前小道通向沟对面的山脊,但山脊上小道看起来不太清晰;右侧小山脊上也像是有路,南瓜叶发现了底下大片碎石形成的斜坡上有明显的路径,果然还就绕上了山脊,很成形的宽道,看来也是指向东边的大梁,大梁后沟底指向国道,地点应该是姜台。就是它了。

    水怪和ssg在前,南瓜叶、钟山和我在后,一字儿排开。一开始这条道很好走,上升也相当快,一路两旁有不少大树,也有不少锯树留下的树桩,锯下的树干树枝基本都被清理走了。上升中某处,我停下来补水,右边的山坡上,远远地看到了大树丛下一簇红紫色,应该就是盛开的杜鹃花。有些逆光,但仔细分辨,那红紫不是一簇,而是一大片。指引给南瓜叶和钟山,他俩也都看到了。南瓜叶说,看到杜鹃花,今天也算圆满。

    1公里上升了200米的样子,脚下的路开始发散,翻梁最合理的路径应该向左到脊上,但一直没发现可能的拐点,向前向右也没能找到好走的路。我看了下手机,梁那边的等高线有些密。时间已过下午1.20,南瓜叶建议原路返回,我同意,其他人也一致响应。撤!

    快速回到碎石坡,没再走铁路路基,沿着右侧的小道下降。几块已经翻耕过的土地上,一男一女两位当地人正在劳作,准备在这里种植高粱。他们向我们确认,这里正是铁路的折返处。从这里回去走铁路路基钻隧道,到西沟只需要40分钟。而我们从看到铁路隧道遗址文物招牌开始到这里(包括午餐时间),已经花了3个多小时!

    谢过、告别两位当地人,即刻来到第二层路基上,大家迈开双腿开始暴走,疾步如风。我看到左边沟上有个山洞像是小庙的地方,也未能停下来仔细观看。来到4号洞下来的路口的时候,我决定不走上边的第一层路基,而是直行前往前边的山洞。三间瓦房附近,我们就曾看见了它,当时我曾以为它是第一层路基的一个流水涵道。实际上它是:8号洞(8号隧道)。

    8号洞洞口砌着一道墙,留着一个不大的开口可以进出。从光亮的外边进去,黑咕隆咚,我们都打开了照明。洞里地面充满了细土,踩上去软软的。继续深入,最里边也有一堵墙,封得严严实实,墙后面还有什么不得而知。我们回身往外出时,已经适应了动力的黑暗,关闭照明也能看到身后的那堵墙。我猜,这个8号洞当年应该还有机车仓库的作用。有网文说,1960年代,军方曾将8号洞改造成为武器试验场所,把洞口封堵了,现在看到的这堵墙莫非是那是留下的?无从猜测军方是否对8号洞做过改造。

    既然8号洞是在第二层,就还要一个上升才能来到第一层返回西沟。我们从8号洞左侧翻梁进入一条沟,这沟里有非常成型的小道向上向下延申。我们右转向上,再向左爬到梁上,再向左,就到了2号洞的出口,上午水怪已经来过。这条隧道是今天所见8条隧道中最完整的,洞内水泥砖装修基本上全在,从底部直到拱顶,也许就是当年运行时期的原貌,其他7条隧道或坍塌、或冒顶、能贯穿的基本全部岩体裸露。话说锦(州)(承德)古(北口)铁路在1946~7年间至少经过3次破坏,分别是1946年8月和12月,资料都具体到拉海岭区域,还有一次是共军总司令1947年3月发布的命令电文,针对整个锦古铁路。

    最后穿过的是530米长的1号隧道,也是弯的,不用照明不大好走。即将出来的时候,在一堆物品里看见了一个猪头和一些骨头。野猪吗?没注意到有见獠牙,但不会有人将一只家猪头带到这里吧。

    从路基回到文物招牌的地方,一辆轿车停在水袋旁,一个水袋已经是瘪瘪空的了。时间是2.22,赶上4.00的末班公交不再有任何悬念,来时我们到此花了不到50分钟。335国道上,京都水怪曾尝试截停已经出站的3.00发出的858回程车,未能成功。距离4.00的858发车还早,时间富裕,我们得以看人垂钓、坐在客运站站前广场晒太阳。


    对比下轨迹记录(绿线是京都水怪的,红线是我的)和计划轨迹(蓝线),可见计划轨迹在1号洞入口前很远就有很大的偏离,课题执行中实际上在入口很远处就上山了。从决定不循迹翻越拉海岭开始,就注定了今天此行与碧霞山无缘。但还是看到了杜鹃花,也查清了1~8号洞的基本情况,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 钟山
    鬼哥记得真清楚
    3 周前
  • 京都水怪
    继续前进
    3 周前
278 浏览   2 回复
相关报告
相关动态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