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纵行青径山——3月1日出走红港口-上双窑-六渡总结报告   

  • 小撮 2008年3月03日

    【过程记录】

    8:55 在十渡下火车,站台上有接站的小面司机,很快谈妥。小面在十渡镇北侧的山谷中疾驶,看着车窗外斧劈般的山壁,我不禁头皮发麻,怀疑我规划的线路要泡汤:这样凌厉的地貌,山脊上能有路吗?

    9:15 到红港口桥下车。此处是岔路口,宝十路(宝水-十渡)由此左转前往108国道,而右侧则是即将被命名为屁墩峡的山谷,谷中散落着大大小小六个村庄,统称为六合村。水泥路由谷口的红港口一直延伸到中双窑,而最深处错落在山腰上的上双窑已无人居住。

    在到达上双窑之前,峰回路转的位置,是一面又宽又高又薄的石壁,象四合院里常见的影壁,把上双窑村掩在后面,影壁南侧窄窄的一条缝就是路,沿着路绕到影壁后面稍高处,我们发现影壁上有一个大洞,高约3-4米,宽约2米,将影壁完全贯穿。起初以为是人工开凿而成,进去才知道是大自然的造物,是那不愿意绕弯子的水流日积月累地冲刷侵蚀,终于击穿了这道屏障,短路而出,一泻而下,形成影壁外侧的瀑布,当然,现在这些只能想象了,洞中已经滴水不存。

    10:30 上双窑。

    由此向东,沟中再没有村庄,但梯田却一直修到沟脑,路是连接村子和梯田的,质量不错。唯一的难点是一段U形谷,奔泻而下的冰河不期而至,完全雍塞了道路,无可回避,只能由冰面强渡。在没有冰爪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凿、铺、垫等古老技术改造冰面的摩擦系数,再借助两侧突出的石头和灌木以及队友的牵引,并选择坡度较小的路线作之字形迂回,成功地渡过了这段冰河。

    渡冰河付出的唯一代价,是一位“胖小伙”摔了一个屁墩,虽然并没有造成肉体的伤害,却给该队员带来了沉重的精神打击,以至于一个小时之后还魂不守舍。为了纪念这难忘的经验,他提议将这条山谷命名为屁墩峡(考虑到此名实在不雅,短期采用后改为六合谷)。这位胖小伙就是龙棒。为了参加这次活动,据称他曾写下血书,双手高举,仰首向天,乞求一个名额,终于感动上苍,托梦给西北风,令他让出最后的名额。那莫名其妙的一跤,莫非是心有不甘的西北风作怪,抑未可知,不便深究。本想将纵贯的那条山梁命名为血书梁,以表彰龙捧的一片赤诚,不料第一版报告发出后,此地名反响不热烈,且受到质疑,我也感觉地名中带“血”字不吉,于是开始翻箱倒柜、索古钩陈,终于从故纸堆中翻出“青径山”一词,以告慰读者。

    11:30 因为担心山脊上有风,在接近山脊处,提前开饭。饭后,向山脊冲刺。沟脑部位是层层梯田,地面比较松散,路迹混乱,我们胡乱摸索,歪打正着了向右横切的主路,边切边缓缓上升。

    12:00 到达山脊,虽然从沟里看上去面目狰狞,山脊却温馨平和,向南向北,都有清晰的路,与我的猜测完全吻合,东北侧,隔着一条沟,一个突出的梁鼻顶端,有一个村庄,屋舍俨然,村子下面山崖上有盘旋的路迂回而下。地图上没有标注这个村庄。看上去,由我们脚下向北,可以一直沿山脊行进,如果不出意外,可以通达王二岭,然后再向东,下沟可达榆树窑。想想都令人振奋,这是以后的事了。

    我们按照计划向南走。东侧的山谷看得很清楚,在离山脊不远的地方有不少人工建筑,羊圈、房舍,路也很发达。羊圈一直修到山脊上,旁边是牧羊人住的小屋,里面有炕。

    在山脊上走着,每到一个高地,路都分成两岔绕行,若高地较平缓,还会有直接上升的第二条路。我们大多走西侧岔路,因为山脊西侧线条较平直,而东侧多生长出支脊,容易走弯路,也容易迷失方向。在羊圈南侧第一个高地西侧,我们发现了一面平滑的庞大石壁,如果不是上面的矿物泄露了它的自然属性,我们绝对会把它误认为史前人类的伟大工程。这面富含铁质的石壁被命名为铁壁。

    过了羊圈南侧第一高地,我们又有新的发现——石臼。关于这个石臼,我想在出走悬疑栏目里描述,这里从略。

    约从12:30到13:30,因为大路降到了山脊东侧较低的位置,我们怕损失太多高度,舍弃大路,而选择不清晰路线横切,爬山最不舒服的动作莫过于在无路的斜坡上横切了,脚踩的地面是斜的,一只脚高,一只脚低,为了不倾倒,要伸一条腿弯一条腿,低处那只脚支撑大部分体重,要努力克服一侧的下滑力,这个动作十分难受,如果这时候再碰上向外侧斜长的灌木,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令人狼狈不堪。我们正是遇到了这两害相加的处境,大吃苦头,严重迟滞了行程,最后那段狂奔追汽车,就是这段胶着经历种下的恶果。这段路程再次印证欲速则不达的真理,以后重走此路的社友们请引以为诫。大路,一定要走大路,不要怕损失高度,与灌木丛相比,那点高度损失微不足道。

    13:40 终于脱离了那段灌木斜坡,回到了山脊中线,两脚总算在一个水平面上了。山脊上仍有灌木,但不太密,而且植株较高,接近乔木,枝杈在高处,我们只需与树干打些交道,这就简单多了。

    14:00 钻出最后的灌木林,眼前一亮,山头上赫然树着一个三角架(觇标),呵呵,竟然有这玩意儿。过了三角架,南侧是两段攀岩下降,然后又是一个平缓宽阔的段落,东西两侧都有下降的路,如果就此下撤也未尝不可,我有一刻动了这个念头,幸好只是一闪念,否则我们将错过许多经历。

    又要穿过一片树林,远远看见树林后面隆起的高峰,那显然险不可攀,但峭壁与下方坡面之间,向右,有一条路在挥洒,我知道,它将绕过峭壁,再回到山脊线上。

    过了树林,又有一段梁鼻子上的下降,这是此行的第三次。下了梁鼻子,对面就是那个陡峭的巨大山峰,那顶上,我曾在地图上标注了C点。我们沿峭壁脚下的一条路向西倾斜下降,再横切,再上升。路越来越宽,绕过遮挡视线的石壁,两个形象生动的山峰进入视野,左边那座石峰毫无争议,地球人都看得出来,是一头小象,垂着长鼻子温顺站立,而它相邻的那座石峰,似乎是一个背着竹篓的胖乎乎的乡村少年,在与小象套近乎。

    象山下面,就在路边,有一个洞。洞很宽敞,一个用木栅围成的小院占据了洞内约四分之一的空间,里面还有用树枝搭成的窝棚,栅栏上挂着锅,钟乳石的小石窝里放着各种生活用品,甚至有一瓶牛栏山二锅头,以及农药。洞的深处,有一个水潭,水从后壁渗出,水潭和后壁都结了冰。又是一个隐居的好福地。我想,夏天可以来此住一夜——出走社穴居主题活动。

    因为二锅头的缘故,我把这个洞叫作牛栏洞。由此继续向前,再绕一个弯,比路所在平面稍低的山壁上,还有一个洞,时间所限,已经无法深究。此处有路向西下沟,沟里有不少人工建筑,用色彩鲜艳的材料搭建,距离较远,不知其详情。路面很宽很平,有驴粪,这已经是驼道的标志。

    再向南横切,西侧下方的风景突然切换成直上直下的峭壁、石柱、峰丛,一派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肃杀气氛,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我们脚下,那墙一样的石壁上,竟有横切的小路,细若游丝,却又不绝如缕,谁在走?

    15:30 我们脚下这条大路经过一番迂回,终于把象山所大的巨大山峰抛在后面,回到山脊中线,这里开阔平坦,却又几乎寸草不生,路分两头,一条向东,沿一条侧脊迂回,缓缓降入东侧的山谷,另一条继续向南,一棵孤零零的树立在弧形的地平线顶端,树冠发散,姿态潇洒。

    这是一直基本保持水平的山脊即将结束的标志。后面,等待我们的是不间断下降600米。原来在地图上规划的那个缓冲,事实并不可行,那个地图上看似的平台,实则遍布细小的峰丛。我们只能直接下沟,到六十路。痛苦的下降,在布满碎石的斜坡上,直截了当毫不掩饰的下降。917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

    16:40 我下降到六石路,后而不远处是队尾的老北和sunyu。看看地图,这儿离六渡约2KM,心稍安。

    17:00 六渡。先去河里洗把脸。我三下两下洗完了。sunyu刚掏出毛巾,有人叫“车来了。”

    是末班车。

    【拾录补遗】

    1、三个月以来,这次是天气最差的一次。正好赶上了2008年第一次浮尘天气,早上一下火车,看到了惨白的太阳,白得有点浮肿,象月亮。这样的天气,照片的质量就别想了。最糟的是看不清周边稍远一点的地形,幸好,仅是近处的地貌,也够欣赏了。

    2、早上买票,几乎每个窗口都排着队,我和南瓜叶找来找去,发现标着“双语”的窗口没几个人,于是去尝试了一下,结果用汉语就轻易把票买了。

    【财务记录】

    北京西-十渡6095次:5.5元

    十渡-红港口小面:4元

    六渡-北京:5.2元

    合计:14.7元

  • 独行叟
    想看路线图,没了。
    2010年11月22日
  • 独行叟
    无名村落好像叫西嘎咯港,属十渡镇栗园厂村,因位于弯弯曲曲的山旮旯里,故名,地处海拔882米,房屋零散点式分布。
    2008年3月04日
  • 南瓜叶

    改得好!

    整整发起了100次活动,从查找资料、策划、出行、总结报告,从无敷衍,兴趣毅力?用心做事也。

    建议屁墩峡也换个雅一点的名字。

    2008年3月04日
  • 小撮

    查民国17年版《房山县志》,在《卷一 山脉》(39页)找到如下记载:“庚(序号) 青径山 大房来脉之第一峰也,距(房山县)城西百里余。东自王拉堡(王老铺)之河流,西北至豹儿水(宝水)之溪,皆其脉也。其主峰在马安村东,山势高耸秀拔而奇瀑布飞流,秋明春媚。产上水石,玲珑可爱。”

    对照地图,不难确认,这座青径山就是我们所纵贯的山梁,村庄、地形、物产(上水石)完全吻和,只是河流溪瀑面目全非。

    2008年3月04日
  • soso0
    只是这“血书梁”名儿,不喜欢
    2008年3月04日
  • soso0

    “再向南横切,西侧下方的风景突然切换成直上直下的峭壁、石柱、峰丛,一派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肃杀气氛,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我们脚下,那墙一样的石壁上,竟有横切的小路,细若游丝,却又不绝如缕,谁在走? ”

    记得有人说,老走,有啥好写的。我当时就反驳,这话站不住。谁也不比小撮走的多,小撮可以把每次出走写的既是后人照葫芦画瓢的攻略,又妙趣横生。上面一段就是。

    2008年3月04日
  • 龙棒

    赫赫,写得很逗!

    期待这周的出走!

    2008年3月04日
  • 秦安

    好文章,拜读!

    谢谢社长精心设计高质量攀爬路线!爽啊!

    2008年3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