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使用“出走策划”子栏目   

  • 铺路去了 2013年6月30日

    这是西子首次使用出走策划子栏目。

    此次策划的出走(和或聚会)课题,拟达成以下两个心愿:
    一是在该课题中能够完成将此前(2013年5月20日)由荷包代为垫付的款项以现金人民币的方式进行交付;
    二是早就从XULAOSHI处得到消息,其将在7月份走一次太白山,该课题——【西安】7月6日至7月9日出走太白山(南北穿越)
    http://mail.qq.com/cgi-bin/frame_html?sid=6PXFeCyvvXi3eEob&r=c8857da26fa7d348c282e24681b32fa9——的实践日期越来越近了,尽管西子没有分担此次课题,但希望能在另外一个课题(即此次策划的课题中)里为开题人和所有分担出走太白山课题的走友给予祝福,祝课题实践顺利!此为西子的第二个心愿。

    希望有社友能够开题(西子很懒,不想开题是为了可以不用写结题报告),西子愿意将”以某种方式偶得的自由时间“(全文见微博:西子  2013-6-28 17:52:52  NO85825 以某种方式偶得的自由周六和周日,天气预报显示均有雨。视情况,可能在周边熟悉的山里转转(比如凉水背、阳台山和妙峰山),也可能就在国家图书馆浏览期刊、图书或是网站。祝各课题雨天实践顺利!也祝各位周末愉快!)顺势进行延长,以便能够分担此次出走(和或聚会)课题。

    以上为首次使用出走策划子栏目进行出走策划的文字内容。如与该栏目的定位不符,请予以告知。谢谢。

  • 铺路去了

    (方便检索,将西子在https://cuzo.sanzhi.org.cn/index.php?m=topic&a=detail&tid=11320&page=1处的回复全文备份在此)

    《勇退之时的后事》
    从个人的体验和视角出发,我把此回复视为以下两点的延续:
    一是2013年7月10日西子在《首次使用“出走策划”子栏目》文档后的回复文章《参与中的出走秩序》(https://cuzo.sanzhi.org.cn/index.php?m=topic&a=detail&tid=11228)处提到的“探讨促进出走社这个共同体(或者共同的精神家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及“出走社是想上规模?还是就维持和营造当前这样一个小的圈子和氛围里?”
    二是2013年7月18日chenyi在《<出走课题公约>限制条款讨论》文档(https://cuzo.sanzhi.org.cn/index.php?m=topic&a=detail&tid=11320)处提到的“限制条款讨论”及“出走社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还是应该继续以'激流勇退、置身事外'的姿态坚持既有的特色?”

    基于以上认知,回复如下:
    首先,正如文章中所陈述——缺少对制度历史沿革有较透彻了解的元老们参加——对于制度历史沿革西子也知之甚少。在此,西子也希望能够有机会亲自聆听“对制度历史沿革有较透彻了解的元老”对此进行解读(含对“制度设计的初衷”方面的解读)。
    其次,有必要厘清“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比如,一个网站如何处理新人与老人之间的关系,是否需要兼顾老中青少幼各个年龄梯队的需求等等)、“上规模”(比如上规模的路径,既可以从年龄的构成视角,形成老中青少幼全年龄段;也可以从地域视角,形成全市(省、国、球)覆盖;也可以从课题种类视角,形成徒步、自驾、骑行等全品类涵盖,等等)、“限制条款讨论”(比如能否解除自驾限制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展开了)。
    第三,有必要提醒各位注意“风险防控”(比如风险是否可控、风险如何防控、风险如何规避等)和2013年7月10日西子在《首次使用“出走策划”子栏目》文档后的回复文章《参与中的出走秩序》(https://cuzo.sanzhi.org.cn/index.php?m=topic&a=detail&tid=11228)处提到的——专职的“司码”是否有权(或需要)获取报酬(或工资等)?——及由此问题引发的一系列追问的求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也不展开了)。
    第四,若出走社有意将相关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考虑到“良好的提案是获得表决通过的一半”,再加上出走社已有相关的议事机构和流程,建议相关人员提出提案按议事流程走。由于时间关系,西子就不在这里对西子支持取消对“自驾”的限制的理由展开陈述了。附:关于如何议事,其实是有规则可供借鉴的。比如: 《新月好》文档(https://cuzo.sanzhi.org.cn/index.php?m=topic&a=detail&tid=9762)写道:3.3 在《聚在一起》文档(https://cuzo.sanzhi.org.cn/index.php?m=topic&a=detail&tid=9252)中提到的《罗伯特议事规则》一书之外,西子补充另一书目《世界咖啡——创造集体智慧的汇谈方法》作者:朱安妮塔·布朗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3-01 ISBN:978-7-111-29763-5。
    最后,说明一下,选择《勇退之时的后事》这个标题的原因和理由如下:
    5.1(无论何因)百年之时,人均有后事;(不问何故)勇退之时,人也有后事;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无论何因)百年之时的后事自己已经不能亲历亲为了,此后事基本上属于一次性操办然后就谢幕(或转入常态化管理)了;
    (无论何故)勇退之时的后事自己仍然可以(必须、能够、需要,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选择和因应办法,不一刀切了,把这几个词都列在这里吧)亲历亲为,此后事或属于有规律可循或可重复(含多次)的操持且可持续至百年之时才告终止。
    5.2 此处(《出走课题公约》限制条款讨论 https://cuzo.sanzhi.org.cn/index.php?m=topic&a=detail&tid=11320)正文中有这样的陈述——还是应该继续以“激流勇退、置身事外”的姿态坚持既有的特色?
    5.2.1 与“激流勇退、置身事外”这八个字中的“勇退”和“事外”相反的另外一组词,或许可以表述成“与时俱进、投身事中”这样八个字(其中:“俱进”与“勇退”互反、“事中”与“事外”互反)。
    5.2.2 勇退可以有很多原因,勇退也可以在不同时点,勇退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
    5.2.3 划分事内与事外也不会只有一种标准,事所生成的场合(场所)也不限于一处(含各有特点),人们作用于事上的方式方法(含借助的工具、设备、设施等)可以各不相同但均能够生成(含参与)相同的事。此外,从系统及合作的角度来看,甲方之所以能够“置身事外”恰恰是因为有了乙方(含隐性的乙方和显性的乙方)的“投身事中”。
    5.3 无论您是在八小时之外(工作之余或换工作的空档),还是在退(离)休之后,也无论您是在退居二线之时,或者你在学业修成之后,有了时间如何安排、如何打发、如何消磨、如何充实、如何过渡、如何转型、如何发挥余热、如何充电、如何康复、如何就业等需求之时,西子确信,一个(组)承担起“勇退之时的后事”的共同体将能够不负众望地满足上述这些需求。
    综上,选择《勇退之时的后事》这个标题。

    以上,由于时间关系,谨此简要回复。如有疑问,请予告知,或另择时间交流和沟通。谢谢您的阅读。

    附:
    借此机会,感谢刘全组织的聚会课题,感谢chenyi及时提交的讨论文档,更要感谢当和cowboy提供的可口西瓜。此外,也要感谢在chenyi提交的讨论文档后以回复的方式参与讨论的各位社友,一有时间,我就会抽空阅读各位的回复。谢谢各位。祝各位愉快!
    西子
    2013年7月19日回复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四楼数字共享空间131机位电脑前。

    2013年7月19日
  • 铺路去了

    (在未征求对方的意见并获得对方的同意的情况下,暂时不提供该读书笔记的链接。)

    (以下为回复全文)

    《共同体视角下的阴谋》
    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分享到您最近(?从《中国有多特殊》一书的出版时间,再结合您不久前住院治疗,猜测一下,您是在住院期间阅读了该书并写下了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
    当看到您的标题中提到了“阴谋论”之时,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不容易回复但又值得认真去回复的读书笔记。

    为此,一方面在阅读您的此篇读书笔记的过程中,顺便通过网络浏览了以下两条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719014/
    http://news.ifeng.com/opinion/economics/201003/0316_6437_1577092.shtml
    算是在给您回复之前先给自己充充电,恶补一下,来个“临时抱佛脚”。

    另一方面,如何给您回复,这也让我有些犯难。
    引用您的原话,然后就此展开。这是我最先想到的回复方式。
    但若采纳此方式回复,以下将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
    一是对您的读书笔记进行引用时,可能产生的断章取义之不足;
    二是您的读书笔记涉及的话题很广,由此(引用您的原话)展开涉及的层面很多,回复的工作量很大(时间是否允许等,这是我这方面所需要考虑的);三是文字组织不到位或表述不当的回复不仅可能让您不知所云(这是从您处所感受到的),也可能让自己在话题的迷宫中找不到出口(迷失了方向,遗忘了为什么要回复的原初状态,陷入了为回复而回复的泥潭)。
    因此,我放弃了这样(即从引用您的原话,然后就此展开)的回复方式,转而选择了以下(即,您接下来要看到的文字内容)方式进行回复: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人是政治的动物。
    人类历史的长河,流淌到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年代已经很漫长了,人类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与“共同体”有关的素材,这使得亚里士多德及其同时代人可以就共同关注的公共事务(含话题)(比如共同体)进行探讨。流传至今的资料表明,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年代,当时的人们对于“共同体”的认知(含成因、机制等)并不一致。
    人类历史的长河,流淌到现在(公元2013年)则更加漫长了,人类的实践,也积累起了更多与“共同体”有关的素材,这也使得现在的人们可以就共同关注的公共事务(含话题)(比如共同体)进行“双百”式的展示和探讨。
    来自学术界的资料,来自政治实践的素材,或者来自经济公司的观点,也向当下的我们传递出了这样一条信息:人们对“共同体”的认知(含成因、机制等)仍然无法一致。

    阅读您的读书笔记(含读书笔记中提到的图书),让我想到《罗生门》这部电影。
    附上百度百科“黑泽明”词条中的一些摘录:
    http://baike.baidu.com/view/33327.htm
    (摘录1)电影《罗生门》在日本的首映失败,但却意外的在西方尤其是在法国大获成功。
    (摘录2)而在日本他被指责过分地迎合国际观众,以及过多地将日本社会暴露给西方。
    (摘录3)1950年黑泽明导演的作品《罗生门》举世闻名,影片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技巧所构成的影像,让西欧的影坛叹为观止。四个凶杀案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说出了四个不同的结局,究竟谁说得对?事情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的呢?影片描写了人心灵深处奇异复杂的阴影,尖锐地剖析了人性最深奥的部位并公之于众。错综复杂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彷徨于心灵的丛林之中的困惑。《罗生门》描绘了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的罪孽图画,揭示了人难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伪装的。另,百度百科“罗生门”词条的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28002.htm?fromId=163122
    阅读您的读书笔记,还让我想到了2012年我所起草的《路,别有洞天!》电子邮件(这里就不附上邮件全文了,如有需要,欢迎私信索取。)

    通常,当下的我们需要同时梳理(或关注或求解)以下这些关系:
    1、人与人(不同的人之间);
    2、人与共同体;
    3、共同体与共同体(不同的共同体之间)。

    直到今天,当下的我们仍然无法仅仅只梳理(或关注或求解)人与人(即不同的人之间)这个层面的关系就可以确保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换句话说,具体的人(比如当下的你、我、他、她)仍然需要借助(透过)各种各样的“共同体”(比如国家、公司等共同体)才能求得自身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回到您的读书笔记(含您在读书笔记中提到的《中国有多特殊》这本书),“阴谋论”会成为“共同体”实践中挥之不去的阴影,“阴谋论”会成为《中国有多特殊》一书愿意涉及的话题之一,“阴谋论”会成为您此次分享的读书笔记中的重要话题,与此(即,当下的具体的人不仅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共同体求得自足,还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共同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有关。

    不久前,阅读了这样一篇文章(《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当前美国政治学的困境与启示》)(没有找到或者没有网上链接?)(与该文章相关的一个网上链接是这样的:“政治学有用吗?”——美国政治学当前面临的学科危机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187721.html
    个人觉得,困境中通常孕育着转机,存在着机遇。这样的机遇方向,就我个人的理解,在于对前述关系的梳理(或关注或求解)。比如,具体到人与人(不同的人之间),沿着亚里士多德式的追问发问,可以是这样一个更为具体的问题:你的更美好生活与我的更美好生活是否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系统(比如社会系统)里兼容?如何兼容?

    对于前述沿着亚里士多德的追问发问的问题,我现在能够告诉您的则是如下信息:
    《水晶交互(含水晶物池)》项目(筹备)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实践(展开求解的画卷)。

    以上,读完您此篇读书笔记之后的回复,仅供交流,如有不妥,请予包涵。谢谢您的阅读。

    2013年7月15日
  • 铺路去了

    此次周六和周末的时间,属于正文中所述的“以某种方式偶得的自由时间”顺势进行延长的最后一个周末,(生存的需要)接下来仍然需要启动(中止、暂停中的)出售个人时间。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口袋里已经没有为支付“昂贵”(往返刷卡超过2元)的远郊区县(含跨省)公交留出预算了。无奈之下,很多课题,不得不将其进行“不适合”(无能力分担)的冷处理了。
    借此偶得的自由时间(顺势进行延长阶段),提交以下四点信息:
    1、感谢偶得的自由时间;
    2、周六(2013年7月13日)个人行踪如下:8:00从明光桥北(路东)站往北,抵达西土城地铁站,折向东,沿北土城西路(走路南的绿化带),抵达健德门地铁站,折向南,马甸公园,玫瑰园,北环中心(若干年前,周五的晚间,在这里聆听过多场“5G白话”,收获不少。),再次抵达健德门地铁站,继续向东(走路南的绿化带),抵达芍药居地铁站结束本次个人行踪。(另,如有人开题(含城区周边往返刷卡不超过2元的课题),西子可以考虑分担)。

    最新消息:已经报名分担周六(2013年7月13日)以下课题(https://cuzo.sanzhi.org.cn/index.php?m=topic&a=detail&tid=11283)。前述个人行踪相应地也就取消了。
    3、周日(2013年7月14日)个人行踪待定。
    4、祝周六和周日各课题实践顺利!也祝各位愉快!

    2013年7月11日
  • 铺路去了

    《参与中的出走秩序》
    1
    耕园里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出去走走野外穿越探路”下联是“进来看看站里辩思求真”横批是“仁哉智也”(出走社内的链接待添加或者有劳各位给予补上。这里先提供一个从百度中获得的社外链接,有文字有照片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6aee490100zj9t.html)。
    就我个人的理解,该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分别给出了出走社的课题或活动所涵盖的两部分内容,可供各位选择参与。倘若有需要更严谨和周全的措词或条款,再加上——第三部分其它——这个兜底或是口袋条款则可以涵盖出走社的所有课题或活动或事务内容了。
    如您所知,出走社需要各位社友的参与,有各位社友参与的出走社需要良好的出走秩序。不论是参与出走社的具体课题或活动(不含建设和维护良好的出走秩序),也不论是建设和维护良好的出走秩序,甚至于探讨维促进出走社这个共同体(或者共同的精神家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等,均需要社友的参与。
    在参与出走社课题或活动或事务的社友与需要社友参与的出走社之间,存在着以下特点:
    一方面是参与社友的多样性这样一个“多”(或不同);
    另一方面是出走社这个共同体(或者共同的精神家园)所期望的目的(或是所需要的出走秩序)这样一个“一”(或同)。
    上述这两方面的特点,借用先贤的话来表述,可以是这样的,即如何能够使得这种参与(互动)呈现出“不同而和”(这是从出走社的角度。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从具体的参与社友个体的角度而言,则是“和而不同”)的良好氛围(或秩序)。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说:“不同的共同体会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或管理方式。”
    具体到出走社这个共同体(或者共同的精神家园),各位也见证或是将继续亲历或见证出走社这个共同体(或者共同的精神家园)所采用的组织形式或管理方式。比如最近在进行的众议员选举就是出走社这个共同体(或者共同的精神家园)所采用的组织形式或管理方式的一部分(或过程之一)。
     
    此外,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在论述与家庭这个共同体有关的家务管理时提到了“获取术”和“致富术”并对其区别有所论述,这里就不进行引用和评论了。我想接着往下说的是,截止到此时(2013年7月10日10:30),据我所知,出走社这个共同体(或共同的精神家园)经费的来源方面还是有其自己的特点,该经费的来源仅能够确保出走社这个共同体维持基本的运转所需,尚无法(或者更准确些说,不太清楚出走社这个共同体是否有此发展规划)提供出走社这个共同体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所需的动力。举个例子,假如需要让出走社网站有更好的访问体验,可能需要设置“司码”(这个职位名,我最早是在2012年8月15日的一次聚会上听到的)这样的专门职位。该职位的工作量不小(特别是在改版或是升级等情况下,工作量更是成倍地增加),在没有将是否需要设置“司码”这个专门职位提上议事日程之前,这项工作大多是由出走社创始人小撮或是第二任出走社社长穿山癸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任劳任怨费时费脑费力地一行行代码码出来的。
    倘若出走社这个共同体有了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的规划,“司码”这样的专门职位就是必需的。进一步假设“司码”这样的专门职位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由此将产生一个问题——专职的“司码”是否有权(或需要)获取报酬(或工资等)?倘若对于前面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则将继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司码”有权(或需要)获取的报酬(或工资等),其来源在哪里?“司码”获取多少报酬(或工资等)属于合理的?“司码”工作绩效如何考核?等等……
    或许正是考虑到上述可能产生的一系列追问(在这样一系列追问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之前不宜操之过急或是有什么大的动作),也或者是希望保持一种“小而美”的出走社。记得,西子在分担2012年6月16日xulaoshi的课题(https://cuzo.sanzhi.org.cn/index.php?m=event&a=detail&eid=8872)时曾边走边问过xulaoshi这样一个问题(大意)——出走社是想上规模?还是就维持和营造当前这样一个小的圈子和氛围里?(此问题其实有一个预设立场或假设前提,该预设立场或假设前提如下:上规模和维持和营造当前这样一个小的圈子和氛围里是矛盾的,只能二选一)——之后,至今没有收到更新的消息和获得任何进展。
     
    2
    从《政治学》中(引文“要区分研究家庭、村庄、城邦等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就要用分析或者寻找起因的方法。”),我们获知,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年代,其所需要面对的共同体的形式只有家庭、村庄、城邦等不同形式,(与我们今天所需要面对的共同体的形式相比较)并不复杂也算不上太多。
    个人觉得,社会是一所大学,人生就是一场不断直面问题不断解答问题的马拉松。
    回到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专职的“司码”是否有权(或需要)获取报酬(或工资等)?——倘若您仔细推敲,该问题与后一个问题(即出走社是想上规模?还是就维持和营造当前这样一个小的圈子和氛围里?)相同之处在于,该问题(与后一个问题一样)仍然是有其预设立场或假设前提的……
    假如我们能够证明预设立场或假设前提是错的,或者说,我们有新的工具或方法或办法让预设立场或假设前提不成立。
    此时,我们是该说亚里士多德同学你好幸运呀,抽了道这么容易回答的题。还是说亚里士多德同学您瞧,我们尽管需要面对比你当年需要面对的共同体的形式多得多且更加复杂的共同体,但我们也掌握了比你当年多得多的解题工具或方法或办法。

    3

    这周六或是周日是否有合适的课题或活动可以分担或参与呢?

    2013年7月10日
  • 铺路去了

    今早,路过“鸿毛饺子”店,见其店门玻璃上贴着一张海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头伏”两个字,稍后(也就是字体小些的是)“7月13日(周六)”,再细看(也就是字体更小些的是)“头伏饺子,二伏面”。这海报印得有趣。2013年的“头伏”就快来了,又是周六,是否有人发个“头伏-2013”(咋整得跟军演代号一样)的课题?

    2013年7月09日
  • 铺路去了
    《知足常转山》
    周五晚间的异常情况
    2013年7月5日是周五,和往常一样,在19:00之后获得了上机机会。但打开机位上的电脑之后,却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点击浏览器打开默认的百度网页都慢如蜗牛。随后,照例在网址框中输入“mail.qq.com”,想直接跳过默认的百度网页进入QQ邮箱的登录界面,但仍然是慢如蜗牛。
    出现此情况,原可以向现场的工作人员反映,以便获得解决,但当时手头上有一项工作可以不受影响地进行,即通过“开始”“程序”“附件”打开“记事本”将以手机短信(以草稿)形式保存的文字重新录入到电脑中的记事本里,(按想这样的异常情况,不会持续得这么久(比如2个小时)吧)准备在异常情况消除之后,再粘贴保存到QQ邮箱的记事本里。因此,也就没有向现场的工作人员反映。
    一边往电脑“记事本”中录入文字,一边也尝试着在打开的浏览器的网址框里直接输入“www.chuzo.org”或是“mail.qq.com”等,查看异常情况是否已经消失。
    该日(2013年7月5日是周五),异常情况持续的时间比我想象的要久——直到我做出放弃将录入电脑“记事本”中的文字粘贴到QQ邮箱中的“记事本”里保存的选择而下机离开国家图书馆四楼数字共享空间时——该异常情况仍然顽固地占据着我所上的机器。
    受此影响,该日(2013年7月5日是周五)晚间没有能够再次登录“www.chuzo.org”,由此,自然放弃了分担次日(2013年7月6日)某个出走课题的报名机会。
     
    周六的转书山
    次日(2013年7月6日)是周六,仍然决定到国家图书馆。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各位在自然界中转山,我就在国家图书馆里再转转书山吧。
    在自然界中转山,转山而不迷失方向,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我在哪里”是很关键的。这一点,在书山里转也同样适用。
    在自然界中转山,这条路通向哪里?那条路从哪里延伸到这里?在岔路处,我们常常会驻足或是在头脑里将前面这些问题在脑子里打几个圈,直到有了令自己信服的答案。这一点,在书山里转也同样会遇到。
    在自然界中转山,走散的你可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你无法准确地将“我在哪里”传递给希望知道“你在哪里”的同伴(或是援助者等)。这一点,在书山里转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困境。
    在自然界中转山,在岔路处,由于时间等的限制,通常我们一次只能选择一条岔路行走(实践或出走),但心中却会将岔路中的其它路径留待下一次(或下一个课题)去探个究竟。这一点,在书山里转也同样会有这样的选择。
    当然,两者(自然界中的转山和图书馆里的转书山)之间相似的地方还可以有很多,当然两者之间不同之处也可以举出个一、二、三或四点来。或者,两者相似或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即使是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述。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此外,上述现象,有些人会觉得太杂了,乱哄哄的;有些人会觉得太精彩了,多热闹呀。
    无论你是喜欢热闹还是向往宁静,也无论你是希望再次来转此山还是仅此一次转此山,自然界中的山,图书馆里的书山,他都在哪里,这却是实在的。当然,山转多了,总有一些你特别喜欢的出走线路。书山转多了,也有一些你特别想分享的图书。
     
    今天的分享
    今天(2013年7月7日)是周日,此时(12:20)想与你分享的图书有三:
    一是成书于公元前326年的《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著);
    二是成书于公元后1705年的《论货币和贸易——兼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英)约翰·罗(John Law)著);
    三是公元后2005年出版(指中文版)的《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译)http://baike.baidu.com/view/7356819.htm
    (由于时间关系,分享理由就省略了吧。此外,分享并不代表分享人赞同所分享书目中的观点)
     
    更广泛的自然或社会
    自然科学,或者自然是一本书;
    社会科学,或者社会是一本书。
    于自然而言,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带着敬畏之心去转山,并在此过程中获取方方面面的知识(含幸福和快乐)。
    于社会而言,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带着敬畏之心去转山,并在此过程中获取方方面面的知识(含幸福和快乐)。
     
    更长远的时间或更广阔的空间
    某日(比如2013年7月6日周六)我们没有在一起转山?
    于更长远的时间或更广阔的空间而言,这是一个问题吗?
     
    嗯,又到了收笔的时候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自足成(城)邦。
    经历过2013年7月6日的我们,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知足常转山”(无论这个山是处于自然界中的山,也无论这个山是处于图书馆里的书山)。
    或许,不久的将来,《水晶交互(含水晶物池)》项目正式运营的时候,我想是时候了,可以在“知足常转山”之后添上一句“自足在水晶”。
    2013年7月7日12:55收笔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四楼数学共享空间121号机位的电脑前。
    2013年7月07日
  • 铺路去了

    今天(2013年7月3日)是雨后的第二天吧,现在(10:15)室外阳光刺眼,又是一个大晴天。傍晚时分到离城市不太远的山里兜兜风应该是十分适宜的。今晚就在太舟坞至百望山之间走走吧,时间大约在19:00——22:00之间。

    2013年7月03日
2019 浏览   7 回复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