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10个瞬间:9月17日出走车耳营-大风口-萝芭地-大觉寺领队报告   

  • 小撮 2005年9月20日

    【行程记录】

    8:00 颐和园东门

    报名的成年人都非常守时地聚齐了,emellen从王佐那么远的地方赶来,还提前到了。地理小组的学生却集体放了苍鹰老师的鸽子。被学生放鸽子是很正常的遭遇,在一个老师的职业生涯中,不被学生放几回鸽子,就不算完整,何况苍鹰老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只不过,我们的活动因为地理小组的缺席,而有点师出无名,本来,这次活动美其名曰是为地理小组组织的,其他人都是陪同性质,既然如此只好反客为主了。

    包了一辆中巴,一人5元送到车耳营,没还价,一来没超出我的预期,二来劳动人民赚点小钱不容易,不计较了。

    8:30 温泉镇

    小插曲总是少不了的。

    在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地方,车抛锚了。故障的详情我记不清了,那些术语和机理,我这个对车一窍不通的人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小王子和苍鹰是内行,在一旁兴致很高的支招,但终究无济于事。于是,跟车的小伙子跑到前面的镇里去找修车师傅。我们下了车,站在路边等着。

    路很宽,很静。京密引水渠在旁边无声无息地流。西山一览无余地展开,凤凰岭、大风口、东大坨、萝芭地,从南向北一字排开,脉络十分清楚。


    一辆满载着爬山者的中巴从我们旁边驶过。他们也是在颐和园集结的,其中有个人我认识。与我们相反,他们计划从大觉寺上山。

    半小时后,故障排除,重新上路。

    9:30 车耳营

    车耳营已经不再是一个山村。路、房屋、庙、树,都是刻意修整、营造的,整洁、雅致,甚至还能见到北欧风格的尖顶别墅,是城里有钱人建的。

    沿着村中央的大道一直向上,每隔十几米就有一块金宏达度假村的路标。

    金宏达度假村是车耳营地势最高的地方。苍鹰老师为我们普及了一些地理知识,山麓剥蚀带、辽东栎什么的,听着这些似曾相识的词汇,我很惭愧,十几年前,一出考场,我就把这些知识还给地貌学老师了。

    穿过度假村,翻过一个小坡,上防火道,左转。一年不见,防火道已经变成水泥路面。

    9:50 通往大风口的沟口

    沿防道转一个弯。通往大风口的沟谷出现在右侧。

    我们在这儿收编了独行的张老先生,或者说被他收编。

    老先生对这一带了如指掌。他本来计划从大觉寺上,车耳营下,不料坐错了车,不得不变更为相反的路线,于是碰上了我们。如果我们的车没有抛锚,也不会碰上他。总之是缘份不浅。

    而史奴比和小王子也就此脱队,沿防火道继续南下,先去大觉寺等我们。

    沟口的蓄水池很清澈,水是从大风口发源的,沿着沟流下来,供车耳营饮用。

    10:20 古香道

    在沟里乱石间走了一阵,踏上了古香道整齐的石板路,石板路是从左侧七王坟方向沿着山坡伸过来的。

    走几步就到了我在地图上标记为水源的地方,它其实并不是水的源头,而是古香道和沟的交叉点,沿着古香道行走,到这儿第一次看见水。

    古香道不是顺着沟延伸的,它从南侧的山坡沿伸过来,在沟南侧走了一小段,就跨过沟,径直盘上了沟北侧的山坡,沿着山坡迂回向上了。

    香道过沟的位置,较开阔平坦,有一个人工砌成的平台,昔日想必还有茶棚等建筑,现在只剩下石墙了。

    若不想脱离古香道,就得贴着石墙向北走。

    而我经不起水的诱惑,不想就此与水道别,而且听到张老先生提到瀑布二字,更加神往起来。

    古香道我走过,顺沟向上则是全新的领域。从地图上看,顺沟一直向上,也可以到大风口,并且如果愿意,也可以切回古香道。

    于是,怀着那么一点私心,我偷偷地变更了路线,诱导大家离开刚刚相聚的古香道,顺着陌生的沟向上走去。

     

    虽然没有整齐的石板路,不时遇到乱石挡道,但这条沟绝非人迹罕至,小道清晰,绵延不绝,石头上的记游红字时而闪现。还遇到三三两两的游人,坐在石头上,或者迎面而来。

     

    传说中的“瀑布”到了,水流太细,已经没有了“布”的观感,只是几根“丝”而已。岩壁不算太高,有几个立足点,攀爬起来难度不大,大家没花太多时间就都上来了,尤其是张老先生,身轻如燕,三下两下就到了崖顶。

     

    瀑布之后的路况每况愈下,沟的脉络复杂起来,不时出现叉沟,须仔细判别才不至于弄错方向。路线变得混乱模糊,灌木渐渐密集,而水隐蔽在树丛中难得看见。

    情绪有些低落,有些迷茫。决定设法离开沟底,切回山坡上的香道。

    遇到岔路就向右,是个不错的思路。果然,在沟里摸索了近一个小时之后,回归古香道。阳光再次洒在身上,心情放松了,我唱起歌来,很久没有放开喉咙痛痛快快地唱了,以往的几次出走,都有些疲于奔命,今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

     

    11:50 大风口

     


    没胸的草,密密匝匝,布满了大风口,路仿佛沉船,静静地躺在海底。草的缘故,风并不大,大风口有些名不副实。

     

    要找一个午餐的地方。找了好久,才找到一个孤岛一般的小空地,是前人把草踩倒形成的,旁边有棵山楂树,这儿正是十字路口,西去妙峰山,北去小风口、漆园,南去东大坨、萝芭地。

     

    坐在树荫里,不大一会,感到有些凉,风从草的缝隙里吹进来,不知不觉地蚕食着我的体温。我离开树荫,回到阳光下,让阳光暖暖地烤着后背,这时我才明白,秋天来了。

     

    一群人从南面来,经过我们身边,向北去,清一色劳动人民的打扮,有的手里握着镰刀。

     

    12:30 启程

    由大风口向南,走了一段瞎路,沿着山坡横切到灌林中,发觉不对,原路退回,找到了向上的岔路口,野外行走,关键不是不犯错,而是迷途知返。

     

    爬上山坡,是一个长满落叶松的台地,落叶松还是深绿色,而其他的植物,则已经悄然染上了秋天的标记,黄色、棕色,还有一些红色,或深或浅,漫不经心,却又分外和谐地错落着。

     

    一个高大的金属装置矗立在台地边缘,与上一级坡地相接的部位,配置着风力发电机,旁边的小屋顶上还有太阳能发电的装置。他们说这可能是电信或联通的机站。

     

    再往上就是东大坨了。一层层梯田环绕着东大坨四周坡地,这儿是千亩玫瑰园的边缘,可惜早就过了玫瑰怒放的季节,玫瑰田长满了草,路线完全被梯田打乱了,索性不再去管是不是路,拨开草丛,描准山顶,强行突进。

     

    13:20 东大坨

     

    山顶就象一个谢了顶的脑袋,草被人为清除了,一条大道从南侧山脊延伸过来,盘旋至山顶,汽车可以从涧沟村一路开上来。

     

    我们从北坡登顶的时候,三个人推着自行车从南面也刚刚上来。

    东大坨仿佛是特意为观察北京而设置的了望台。

    东面的平原,在脚下铺开,清晰得象一张卫星照片,那条笔直的是北清路,墨绿色的那条带子是京密引水渠,那是六环路,把香玉大梁环在里面,那是车耳营、那是七王坟、那是北安河、那是聂各庄……

    西面是望不到头的层峦叠嶂,最近的是妙峰山,左侧,稍远一点是清水尖和抓髻山,后面隐隐约约露出老龙窝、百花山的峰顶,右侧,远远地可以辨认出黄草梁、东灵山、西灵山,如果空气再透明一点,也许,还能看见小五台。

     

    东大坨东南侧,小道直通阳台山垭口,张老先生说那个垭口叫妙儿洼。

     

    14:10 妙儿洼

     

    过了妙儿洼,向南的两条岔道,一条上升到萝芭地北尖,一条沿南坡横切。我们没有爬升,今天的爬升已经过瘾。

     

    14:50 冷风口

    冷风口这个地名,也是张老先生告诉我的。以前,我不精确地称之为萝芭地垭口。萝芭地是这条山脊上最含糊的一个地名,有的地图把它标在山顶,有人说山顶南侧的平台叫萝芭地。而地名本身怎么写,也莫衷一是,还有写成萝卜地的,

     

     

    冷风口东侧向下的古香道,据西山老农说是三条道中最陡的一个,台阶高,很伤膝盖,也许吧,我虽然三条线都走过,但没有太多身体上的体会。

     

    下降是很快的。

     

    石板路终点的那几间房子,也是有名称的,叫**寨(我记不清了),地上躺倒的石碑上记载了修建于此地的一个茶棚的兴衰。

     

    兴盛时期的古香道沿线,有很多茶棚,为过往的香客免费提供茶点,茶棚是纯慈善性质的,建造和运营的经费完全来自社会捐助。

     

    在抵达大觉寺之前,路边有一片天线阵,象一个大蜘蛛网,据说是军方用来搞监听的。

     

    16:30 大觉寺

    远远看见了小王子和史奴比,他们在此等候了两个小时。

     大觉寺向东,再走10分钟,过了铁路,再过了路口,是903车站,没有站牌。

     

    后记:不久,出走社迎来一位ID为hawk的新成员。hawk就是张老先生。

  • 一笑
    嘿嘿,陀螺同学,对小撮同志搞个人崇拜也不用拿“以史为鉴”来自残嘛~~~~~
    2005年9月23日
  • 陀螺

    -=-=lo-00-=ll-0-=,lopk0=k,0-0o--[ko,kpok-0=-l[-=9-09--4o5=4305--tkgr-we0odf=og=h


    该回复已在[2006-3-21 21:04:04]被作者重新编辑。
    2005年9月23日
  • 阿伊莎
    领队辛苦!拍照片的同志们辛苦!很好的领队报告,有种善始善终的感觉。自己实在不擅于写东西,否则绝不放过这个写作机会。另外,像...一样应是像,而不是象,此错别字请注意。
    2005年9月22日
  • 小撮
    莫过于此,就是“没有超过这个的”,是褒义词,没有“不过如此”这层意思。另外,希望同志们积极动笔,写出自己的报告,不要只有我的一家之言。从多个视角才能观察到一个立体的世界。绿野有些领队喜欢强制队员写作业,我不愿意这样搞,但还是提倡一下吧,免得出走报告栏目成了我的个人专栏了。
    2005年9月21日
  • 地下偏上
    刚才向同事咨询了“莫过于此”的含义,他们说有“不过如此”和“叹为观止”双重意思。我留言中的“莫过于此”是“叹为观止”的意思。希望不会引起歧义。
    2005年9月21日
  • 苍鹰
    小撮的报告读起来特舒服,比下山时看见终点还舒服。那天我们去吃新疆饭了,汤不错,原来的常识里新疆风味没汤。

    2005年9月21日
  • 地下偏上
    其实本人的每次出走都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双腿出走,第二部分是双眼出走,就是看小撮的领队报告。一边回味出走过程,一边阅读优美的游记散文(穿插的一些小幽默)。出走的最大收获,莫过于此。
    200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