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秋色里的穿越采拾
——20121006出走
色彩变换纷呈的秋天来了。漫山遍野的秋色美景却也短暂,出走就去找寻那满山的惬意。
要出走时,自然醒来时总能比设定的闹钟提前几分钟,夜色未褪尽之时出门,如期坐上头班地铁列车。充值公交卡,再补充些能量,来到集合地时,已见老独正和一高一矮两位男士聊着天儿。原来是野山里的两位大佬东北张和老尹,于我是久闻大名初次见面,他们在等候受伤小蛇和颜色一同去声名鼎赫的灵山。为了避免随后的后边车辆的拥挤,老独跟南瓜叶电话打了招呼,我俩坐上了892头班。一小时又五十分钟后车到东胡林,下车的只有我们俩人。
东胡林附近虽然有同名的古人类遗址,依然还是一个幽静的山村。村前的109国道过往车辆不多,村里偶尔传来一两声叫卖。
半小时内,开题人南瓜叶和嘉宾vitaminc分乘两辆车到达,课题成员会齐,一同出发。国道南侧永定河支流里的睡莲依然绽放着花朵,尚可享受着自然的余温。无云蓝天丽日残月下的山坡上已经是五彩缤纷。大家不紧不慢地走着,用眼睛吞噬着四下非著名山野里的景色,老独一路上不停地赞美着。
五岔路口之后,放过了开题人走过的两个上坡路口,赞叹着白杨叶子的亮黄美色,听着涧流淙淙,看着溪水清清,来到“冰瀑”。现在已过了雨季,这里的水流仍然不小,却是在巨石旁边泻下,毫无冰帘或者水帘的感觉。没有人头攒动、人声熙攘的游客,只有我们四人在尽情地享受。
不走回头路式的折返,走进了此前我两探杏树台的岔沟。那两次,我们是有意要走沟底,头一次是误走右边岔沟至黑松林而因时间不足退回,第二次因涧口水急被逼上山坡又横切至沟底终因大水断路再去山脊前往目的地。这一次,我们本是要找到直上山脊之路,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正路,真真地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看得见清晰的脚印,老独甚至捡到了一棵新鲜的松蘑;很显然,近来山民采摘蘑菇人众,几个上山口得以昭显。
满山秋色尽收眼底,红的黄栌,黄的白杨或者白桦,绿的油松,斑驳的落叶松,间杂着其他植物的五彩缤纷。非亲临其境不能感受,读者就看几张照片解解馋吧:
老独眼尖,率先发现了路边的紫色的肉蘑。队伍有意放过直奔杨家村-杏树台岔口(也是一个垭口)的山脊正路,向左直奔松林。除了VC,另三人都是有备而来,随身带着透气的袋子,VC只好用一个不透气的购物袋,踏上厚厚的松针,找寻松蘑。
松树林里蘑菇遍地。虽然紫色的肉蘑不太好找,黄色的黄金坛子(又称“拉稀蘑”)却俯拾皆是,块头大的如人脸一般大小,令人不忍不採。现在的黄蘑应该是二茬:八月份我开题去时根本不见肉蘑,黄金坛子是头茬,很是湿重,一览众山和老北采拾了很多,不得不负重上坡下坡。九月份一览众山开题时黄金坛子都不见了,只有肉蘑,却大多被附近山民秉夜采集,走友们的收成寥寥。现在的二茬黄蘑干爽了许多,便于携带、干燥。松林里的黄金坛子实在太多,密度也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逼得大家装满了袋子。到后来就只好不往地上看了,『走在前面的老独直喊“闭眼!闭眼!”』。很多人偏爱易干的肉蘑,但不少人也喜欢黄金坛子。杨家村等车时,听得老乡说,黄金坛子开水焯了切丝,配上土豆丝一炒,美味无比。
下山之路按课题计划进行,煤窝四村所处的山沟也是景色无限。看见村民正在疏通防火道,一个矿洞的封堵时间是2011年6月。
杨家村有一棵一级古树国槐(按标准至少500岁了),已被铁栏杆围了起来,树洞也已被水泥封闭,看起来树干并不怎么粗壮,树冠也不算广大,或许是山里土质不够肥沃的缘故。到杨家村的时候已接近892煤窝支线班车时间,社友们稍息片刻,坐车经斋堂换车回城。在斋堂等车45分钟,期间只有一趟过路车。但16:20之后,竟然密集发出五趟,我们乘坐的第二趟,仍然相当拥挤。碰见有人没去总站乘车,不知道后续多少车次,从斋堂镇挤了上来,几乎站了全程。
看下面斋堂总站的时刻表,车次安排实在是十分不适合城里人为山区人民做贡献。听见一个当地在城里工作的人说,门头沟区领导班子新上任,还顾不上公共交通,拆迁、维护、造新房才更好拿钱。
附:看专辑照片请猛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