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利好—8月10日至8月12日聚会课题:连续三天倾听结题报告   

  • 铺路去了 2012年8月13日

    《东西利好》
    1、通常来说,一个课题之后,尽管素材相同,但却可以编辑或是剪辑出不同(多种)风格的结题报告。影响开题人最终选择哪种(唯一)风格的结题报告之因素较多,各因素对开题人的影响大小也因人或是因时而异。
    但就西子而言,最终选择哪种(唯一)风格的结题报告,取舍的众多因素当中,从“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引申而出的:“立足已知的当下,面向预期的明天”仍然是关键因素。
    2、已知的当下:
    这三天(8月10日、8月11日、8月12日)西子并没有接收到任何反馈信息(含邮件的、现场的),表面上看,西子并没有取得倾听的预期效果。若依“没有反馈也是一种反馈”的思路判断,那么“没有倾听也是一种倾听”?比如:倾听了自己的声音,倾听了间接的声音,等等。这是否算是特殊(不同)视角下的收获呢。

    这方面(可以倾听)的声音很多,给个链接(就不举具体的涉及到身边之人的例了)
    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6e51ff0100u3lg.html
    (简述如下)
    a) “尽在不言中”是我读过的一则日本的禅师故事。
    b) 故事中的云游和尚和弟弟面对着同样内容的信息却产生了全然不同的涵义解读。
    c) 另一个颇为经典的例子是,中国主人和西方主人面对客人发出的“不要茶,不必客气”这一同样的信息时,会做出全然不同的涵义解读与反应(决策):中国主人依然会为其客人端上一杯茶,而西方主人则不会端茶了。中国客人会认为西方主人没有教养,而西方客人则会认为中国主人不尊重其意愿。
    d)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他们既有的作为解读新获信息的解释框架的知识结构之不同,这就是“隔”。正如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有代沟相“隔”一样,“隔”就代表着一种深层次的不可或难以通约性。“隔”其实就是一种知识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在决策时面对两种必备的决策结构,即其既有的知识结构与新获的信息结构。人们的决策其实就是以既有的知识结构作为解释框架去解读新获的信息结构的所谓真实涵义,然后决策并采取行动。由于知识结构与信息结构的“隔”,自然会发生种种误解与误读了。
    e) “言的”是信息,“不言的”是既有的知识结构,欲知所言何物,必须置“言”于“不言”之中方可,即需要“正”解与“正”读的内容都“尽在不言中”。

    3、从有效沟通的角度而言,假如西子(作为信息发送方)能够事先知道信息接收者用以解读信息的知识结构,无疑有助于提高交流效率(含减少误解与误读)。这也是西子希望能够在起草正式邮件之前安排连续三天(时间)倾听的初衷。

    4、说明一下:
    4.1 标题中的“东西”是指《水晶交互(含水晶物池)》(暂定名)中的“物”;当然也可以指预期的明天里的《水晶交互(含水晶物池)》(暂定名)项目不仅在地理或是意识形态上之东方之国的代表——中国——开花结果(呈现利好),也将在地理或是意识形态上之西方之国的代表——美国——开花结果(呈现利好)。
    4.2 标题中的“利好”是指今天的没有反馈(换句话说,已经符合和满足“不利好”的外在特征了)不会让西子误以为从比三天时间更长的长远来看《水晶交互(含水晶物池)》(暂定名)项目也将“不利好”,从而放弃努力。相反,这有助于激发西子内心深处积极、能动的潜能。

  • 铺路去了
    《三点》
     
    1、西子写得太多了。事不是靠写出来的,事也不是靠辩出来的,事是要靠做出来的。要把事做到让人们看得见(以人们看得见、听得到、触摸得到、体会得到、感受得到、享受得到的方式展示出来)。
    2、接受他人的点滴帮助,心存感激。同时,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以对方能够(愉悦)接受的方式提供帮助。在如此良性互动的环境里推动(人和事朝着预期的方向)上升或前进。
    3、执行上述1和2,渡过这个冬天,迎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另,执行上述第2点:西子拟进入德邦物流(北京)(官方网站:http://www.deppon.com/)当一名夜班理货员(装车组或是卸车组均可)(上班地点位于朝阳区大鲁店附近),求德邦物流内部员工介绍和推荐进入。希望得到有德邦物流内部员工渠道之朋友的帮助(西子电话:187-1006-2949),西子心存感激。
    2012年8月16日
1553 浏览   1 回复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