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与古典   

  • 路郎 2012年6月15日

    现代人与古典

    《O mio babbino caro》—普契尼

     

    《The Merry Widow》—弗兰茨.莱哈尔

     

         之前在[胡唱团]里分享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时,wordless就在回复中谈到:“《四季》我多年以前就开始听过,因为别人说那是最好的古典音乐入门曲目。可是直到今天我也听不出什么道道,没有音乐基础是个借口,但一定有更深的原因。有什么入门的方法,希望能给我这种门外汉推荐一下……”

        说到西方古典音乐,一些朋友或许会有陌生遥远、艰深难懂的感觉。和一位朋友聊天,谈到古典音乐时,他问我:“你能听懂古典音乐么?”——那么,怎样才算是听懂了呢?是听的懂曲子描写的故事具象?还是听得懂作曲者的心情?还是说听得懂曲子要带给我们的情绪?还是听懂了曲子的复调结构和和声对位?……

        我想说的是,聆听古典音乐,不是一定需要(其实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把这几百年来音乐家们创作的曲子的抽象和具象一一了解清楚,也不是一定要投入大量的情绪去体会每个作曲家的心境。所谓抽象和具象都是相对的概念,无论你是否能理解古典音乐的抽象,只要能感觉到这段音乐好听,并给你带来了欢乐,或者在你的心中能感觉到有那么一点情绪,或许有时还会产生一点感动,就算听懂了音乐。直到现在,我也不敢确定我是不是完全听懂了某个古典音乐作品,哪怕是我听了无数遍的作品,哪怕对于某个作品我会喜欢某个演绎版本胜过过另一个的,但是为什么,我还是说不上来。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欣赏古典音乐需要比欣赏通俗音乐更用心。然后,你渐渐会发现,从古典音乐中所能感受到的,也是由耳,及心的。我始终认为,只要有足够多的耐心去聆听,并且愿意敞开心扉接受多种多样的事物,存着不断进行新尝试的意识,心思平和的容忍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别停留在对音乐固步自封的成见中,而是愿意让自己在音乐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可以走进古典音乐大门。

        受敬重的古典音乐大师,绝大多数是当代最大胆前卫的作曲家,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萧邦,华格纳和德布西等人。他们总是持着极其开放的态度去尝试新的创作方式,他们所使用的和声和技巧在当代是极为大胆创新的。相对的,在当时缺乏新意、不愿接受新的方向的作曲家的作品就很少流传下来。

       事实上,如果现代的人们,都能有当时那些古典音乐大师们如此开放、包容的心态,那么在开头蕾丝谈到的,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认识古典音乐不一定非从《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开始,可以从“贝多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开始,也可以从“巴赫的平均律”开始,也可以从“马勒的交响乐”或“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开始,或柴可夫斯基、德彪西开始,甚至可以是从“歌剧选曲”开始。总之,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首乐曲作为自己的开始,在它的引导下,你将步入古典音乐那色彩斑斓的音乐之境中,那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世界;那些经历过时空考验的音乐静静地存在一处,以严谨的和声对位,或是充满浪漫色彩的悠扬旋律,在时间的长河里逆流而上,不断地呼应着我们的寄托,抚慰着我们的怀念。

        这里跟伙伴们分享两部歌剧中的音乐选曲:

      《o mio babbino caro》(啊!我亲爱的爸爸),意大利歌剧家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中一首咏叹调,旋律极为优美,洋溢着温暖,深情而动人。顺便提一下,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使用了此曲作为电影的主题音乐,音乐和故事相互烘托、相互诠释,两者的结合天衣无缝。

      《The Merry Widow》(风流寡妇圆舞曲),匈牙利作曲家弗兰茨.莱哈尔的轻歌剧《风流寡妇》中的一首咏叹调。

    ******************************************************************************************

       *白岩松在一次访谈中问过赵鑫珊先生: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还是需要一两百年前的音乐抚慰?赵先生回答说:虽然人类进化很快,但是人性的进化是很缓慢的。

      *你的内心有多丰富,音乐就会带给你多大的满足!

     
  • wordless

     

    感谢路郎的推荐。近期听了很多遍第一首《O mio babbino caro》,第二首还没有开始听。
     
    听音乐到底听什么?我看网上的视频《音乐欣赏》,说音乐无非就是一些“好听的声音、有趣的声音、有意味的声音”。这么说来,听音乐还就是得从音乐本身下手,把节奏旋律和声什么的弄明白,才能算会听。可惜我没有这种基础,很难听得出来一二三。但是我确实可以感觉到这首曲子很好听,很深情。有很多其他的曲子,以前听了觉得乱七八糟的,“吓人”,不知道曲子是要干什么的,但听多了以后,熟悉了它的旋律,好像也就觉得好听了——这就是混了个耳熟。
     
    但音乐总是会有“意义”的,否则,如你怎么就能听完音乐后,写出那么引人发思的文字呢?这首《O mio babbino caro》,我本不知道它有什么意思,但是为了下载我在网上搜索,在优酷发现了很多带唱、带字幕的版本,看了之后就知道原来这音乐在剧中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听没有唱的,好像也就觉得是那个意思了。或许音乐所表达的意思还和演奏很有关系。比如《四季》,我以前一直听的那个别人推荐的是《Four Seasons: Inspired by the Sounds of Nature》,里面除了音乐还有些鸟鸣,流水,雷声什么的。我也总觉得那就是在描述四季的变化。但看了你写的文字,配合你推荐的那个版本,又确实觉得有你所说的紧张、悲鸣、冲突。而这是我以前从没想过的。
     
    一点点感想,见笑。期望路郎继续分享好听的音乐,好看的文字。
    2012年7月20日
1118 浏览   1 回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