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虽然出走次数不算多,但翻看以往记录,发现强度计算不太能反应真实情况,譬如有些课题强度相差近一倍,实际却差不多,特提出修订强度的建议,便于社民在报名时根据实际强度决定是否参与,以确保课题顺利进行,增加课题的安全性。
1、增加湿滑指数。轻,指的是比较成熟、平缓、干燥的路。重,指的是苔藓较多的路(含新路),坡度很大的路,包括雨后的路。不同于强度中的碎石指数,南方湿滑路面较多。
2、增加温度指数。冷天主要考虑是着装和装备较重造成的行动不便。热天主要考虑是水的负重,还有炎热且无遮挡,无风造成身体更容易疲劳的影响。
寒冷,0度以下
冷,1-15度
温和,16-25度
热,26-32
炎热,33-40
具体温度范围可以另行讨论,以温和为基准,在冷热上乘上一个系数。具体温度以开题时当地气象部门预报温度为标准,可以取最高温度值(上午虽偏低,但中午下午会超出,折中后取当天预报温度最高值)
3、增加硬路指数,针对村村通硬路伤脚,特别是新人容易走出水泡,不适难以继续进行课题,开题人可以粗略估计一个里程数,在强度上乘上一个系数。
4、修改灌木强度的系数。感觉以往课题灌木在强度上所占比重不明显。主要是以直立行走和非直立行走区别非常大。
以上建议中具体数值、系数提请进一步讨论,还有其它可修订的强度标准也可以一并讨论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