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订强度计算标准的建议   

  • 撕夜 2012年5月21日

    本人虽然出走次数不算多,但翻看以往记录,发现强度计算不太能反应真实情况,譬如有些课题强度相差近一倍,实际却差不多,特提出修订强度的建议,便于社民在报名时根据实际强度决定是否参与,以确保课题顺利进行,增加课题的安全性。


    1、增加湿滑指数。轻,指的是比较成熟、平缓、干燥的路。重,指的是苔藓较多的路(含新路),坡度很大的路,包括雨后的路。不同于强度中的碎石指数,南方湿滑路面较多。


    2、增加温度指数。冷天主要考虑是着装和装备较重造成的行动不便。热天主要考虑是水的负重,还有炎热且无遮挡,无风造成身体更容易疲劳的影响。


    寒冷,0度以下


    冷,1-15度


    温和,16-25度


    热,26-32


    炎热,33-40


    具体温度范围可以另行讨论,以温和为基准,在冷热上乘上一个系数。具体温度以开题时当地气象部门预报温度为标准,可以取最高温度值(上午虽偏低,但中午下午会超出,折中后取当天预报温度最高值)


    3、增加硬路指数,针对村村通硬路伤脚,特别是新人容易走出水泡,不适难以继续进行课题,开题人可以粗略估计一个里程数,在强度上乘上一个系数。


    4、修改灌木强度的系数。感觉以往课题灌木在强度上所占比重不明显。主要是以直立行走和非直立行走区别非常大。


    以上建议中具体数值、系数提请进一步讨论,还有其它可修订的强度标准也可以一并讨论修订。

  • 鬼道

    加入温度指标还要考虑到湿度,北京的30度,湿度通常不到50%,不知道长沙啥样,香港这时候30度,湿度90%+,基本走100米衣服就都湿透了,上周凌乱同学只走了8公里,休息了大约1小时后,爬个不到100米的台阶,就休息了2次,相信如果在冬季,这会非常轻松。温度和湿度的配合是很难确定的。

    2012年5月25日
  • 鬼道

    出走强度只是一个用来参考的量化数据,信则有不信则无,要准确是很难的。一定要改我建议直接取消,在课题中写上走多远,爬多高,大概多少灌木,是游泳灌木还是爬行灌木,陡崖,湿度,温度,都写进去就行了。

    出走强度都是估算,并不能做到精确,很多都是探路,走到是否累还和本身的精神状态,身体情况有关。

    爬升的高度也是可以有折扣的,持续上升300米和每次30米上升一共10次,虽然高度相同,但是走起来的感觉也不一样。

    2012年5月25日
  • 小诗

    同意南瓜叶老师的说法。应当增加温度,主要是高温系数。对于陡崖不能取消。另外天气造成的路面湿滑等在进山前不好判断,只能在结题报告中做一总结,对以后相同课题提供参考。

    2012年5月22日
  • 撕夜

    1、能够砍柴前行的灌木,确实平均了体力,给后面体力相对较弱的课题分担者提供了喘息和跟上队伍步伐的作用。

    而我说的灌木指的是不适合砍柴,只能弯腰甚至蹲行和匍匐前进(毕竟直立行走和不断的下蹲挺身差距还是挺大的),这对于课题分担者是一视同仁的。

    2、硬路还是有必要区分的,我以前跟武林阿混讨论过,我宁愿用几公里田埂之类的路来代替一公里硬路,走路的速度近似,但两者在强度上却不是一个档次的。最糟糕的是有车辆在身边排放尾气、扬起尘土的硬路,就是一种磨难。所以之后的课题我会参看开题人提供的地图,来确定是否有很多硬路,这种情况在长沙北部的课题中比较常见,这种经验使得我能有心理准备,而别的地方的课题,却是没办法预见的。

    所以,至少也希望像徒步里程有多少公里一样,有个单独的课题要素,提示课题分担者大约会有多远的硬路。

    声明:提出强度的计算问题,倒不是为了拈轻怕重,而是为了课题分担者对于课题有一个更切实的心理预期和准备。以物资装备中的水为例子,在一个低强度的课题中,大家普遍会相对少带一些饮水,而如果实际情况相差太多,缺水会造成比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夏季。每年天气开始变热了以后,我已经见过太多次课题分担者带的水不够用的情况了。

    2012年5月22日
  • 天马

    个人意见如下:

    1、增加湿滑指数。有必要。建议分档次如下:正常、小雨、大雨、雪。


    2、增加温度指数。很有必要。建议分档次如下:冷天气不影响行走。20度以下、20度-30度、30-36度、37度以
     
    上四档。

    3、增加硬路指数。不必要。
     

    4、修改灌木强度的系数。不必要。
     
    2012年5月21日
  • 南瓜叶

    温度只需要考虑高温,一般低温并不增加消耗。在北京周边,最适合爬山的季节是冬季,增减衣服就行,很多高强度的课题往往是冬季走的。不考虑湿度的话,北京周边30度以上有明显影响,35度很不适合爬升。考虑湿度(北京周边7、8月份),28度以上消耗就明显增加。但要注意海拔、阴坡、阳坡、树荫、溪水都会影响温度,天气预报的温度和实施课题的具体温度有较大出入。当年老独小山包在低海拔、阳坡,热得受不了。同一天石头课题组在高海拔的风驼梁,阴坡上山,没有感觉到酷暑。

    陡崖不可取消,北京周边遇到的陡崖,不同与平常的攀岩,是有现成路的。比如清银沟、天生院、红螺三险,陡崖消耗的是时间,会直接影响速度。同样是10个小时30公里,有陡崖和无陡崖强度是不一样的。

    硬路指数,阿混提到的有道理。速度加快本身就增加了强度,需要注意,不可重复计算。

    强度计算的修改一定要考虑不可重复计算。

    2012年5月21日
  • 岳麓山人

    强度对报名分担课题和以后重复线路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真实地反映,很有必要。

    我说一个参数,就是陡崖,在我的概念中,在课题进行时,遇到陡崖就涉及攀岩和岩降,一般是要避免的,在湖南,植被较密,都绕着走,植被不密,更要绕着走,无论攀和降,都有极限运动的概念在里面,跟出走理念有别,建议取消这一因素。

    2012年5月21日
  • 武林阿混

    两点看法:

    1、温度不好掌握,北方-10度也和南方0度冷的感觉相差不大,而北方的40度的热觉也和南方40度感觉不一样,这有个湿度的概念。再有,北方还有大风,南方没有;

    2、灌木和刺篷弄不一样,倒是可以增加一个刺篷程度,但刺篷只是影响走在前面人的体力,后面的人是得到休息的,这个,不好掌握;

    3、村村通虽是硬化路面,但行走速度较快。

    2012年5月21日
  • 行香子

    很有必要,支持!

    2012年5月21日
2062 浏览   9 回复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