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窝的地质科学成因   

  • 穿山癸 2012年3月31日

    蹄窝的地质科学成因

    门头沟京西古道上的蹄窝,因为近些年该地区走山的人越来越多而名声大噪。至于成因,都说是骡马驼队行走其上,日久天长踩踏。并以此作为昔日京西古道人马熙攘、商贸繁华的证据。

    但我对此说一直怀疑。虽然从理论上牲口践踏是有可能,但为什么非要踩出坑来而不是平均地磨去一层岩石呢?牲口能有那么高的智力,知道要踩在坑洼来可以防滑吗?

    于是我猜测可能有古人先用工具凿出了小坑,然后经过牲口年年月月的踩踏,终于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蹄窝。但这个猜测也有一个问题,负重的牲口行走中能看到自己的蹄子进入蹄窝吗?那些深深的蹄窝会不会反而对牲口造成伤害,比如崴脚、绊腿什么的?

    今天看见华人地质学家嵇少丞的博客科普文章《是“蹄窝”还是壶穴?》,他的看法是“什么动物的‘蹄窝’都不是 !”原来是一种地质现象,学名叫做壶穴(Pothole),“是水流中挟带砂、砾石刮擦、磨蚀不规则石面河床而产生的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的凹坑,然后,水流进入凹坑,形成涡流,盘旋冲击并转动坑内石子或砾石,不断磨蚀着坑壁,越磨越大,越磨越深,若在深部再遇到软弱岩层或薄弱面如节理或破裂等,冲蚀刮磨的速度就更快、效率更高,造成凹坑的侧向扩展、延长,使得一系列壶穴甚至在地下相互连通,形成地下河流。”“壶穴有大有小,大的就是深潭,小的就是驴‘蹄窝’。”

    这些壶穴既然在京西古道上,后期肯定有骡马驼驴等驮运牲口的贡献。牲口的蹄子可能是有意踏进去的,也有可能不小心滑进去的,从而使壶穴更深更大,口部磨损更多。我猜想,牲口们不会很喜欢太深的壶穴,驮着重物滑进去一点儿都不好玩儿。你会说了,子非驴,安知驴不乐?那就那咱自己说话:我走蹄窝那里的时候,绝对是眼睛盯着脚下,不让脚踏进去;冬天有冰雪时更加小心。

    有了壶穴这个词儿,联想到京区社友出走经常担心的壶。出走辞典里说“壶”是北京-河北山民对地貌学名词“岩槛”“岩坎”“裂点”的称呼,是个俗称,但这个词也已经被地质学吸收了。再者,壶穴的英文名称也是壶 pot 和穴 hole 复合而成的。

    嵇少丞的博客原文链接在这里,我把它嵌入到下边:

    你又会说了,蹄窝经常出现在高岗上,比如风口庵附近的那一片,傍边的山包也太小了,哪来的那么多流水冲刷啊?实际上在嵇少丞的博文之后,另一位科学网博主在文后也提出了类似的质疑。

    我想说,上古时期门头沟曾是低洼之地,沧海桑田,如今那里已是北京的山区,北京最高峰东灵山(海拔2303米)就在门头沟区与河北省交界之处。也许不用提这个,即便那里亘古以来就是山区,也还有另一种地质现象解释蹄窝地区的地貌,这就是“褶皱”,有“向斜褶皱成峰、背斜褶皱成谷”之说,各地常见的马鞍山就是这样形成的,而蹄窝所处恰是向斜褶皱,蹄窝应该早于山峰之前形成,那时的流水资源可是相当的丰富。

    还是嵇少丞的博客文章,原文请猛击这里,也嵌入本文:

    当然了,地质学专家嵇少丞针对京西古道蹄窝的解释未必绝对正确,地质学门外汉我的转述引用更可能谬误,前边提到的那位质疑者甚至要嵇少丞不要做“砖家”。

    但愿本文能让你喜欢,引发你思考。

    【附记】

    不久前曾在出走微博里推荐过嵇少丞的博客,现在继续推荐,主页是http://blog.sciencenet.cn/u/Majorite。咱出走之人大多不是地质科班出身,这些图文并茂的地质科普对咱很有用,出走时可以用来按图索骥。

  • 西山老闫

    有幸与新任社长见面很荣幸,其实与您见面那天就是去考证蹄窝。古道蹄窝本是个简单的问题,放在专家面前就复杂了。那位专家大概是喝多了洋墨水,有点水土不服不接地气了。出走社大多是有文化底蕴的人,不应该为此而争论。野外很多人自称lv友,但是没注意驴蹄的形状。峰口庵古道开凿的痕迹还很明显,造山运动的会遗存在古道上吗。古道是经历几百上千年踩踏的结果,功劳归功于马蹄铁。辉绿岩硬度低,马蹄铁常年踩踏能不出蹄窝吗?您那天也从峰口庵走过,没注意蹄窝的形状与骡马驴的蹄子相吻合吗。京西有假造的马致远故居,专家们开始给予否定,后来是默许,再后来是也跟住呼悠故居了。真正假造的东西没人去驳斥,古道的蹄窝反引起“专家”的乱断。这样的专家不足以轻信,不要人言亦言乱了方寸。

    2013年5月25日
  • 老郑

    同意问道观点。我见过的蹄窝,包括北京的数处以及北京之外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在人工开凿的难以更换、移动的整体大石块上,水流之说根本无法解释,而蹄窝之说可以非常圆满地解释其成因。

    2013年5月01日
  • 问道

    驴子(包括骆驼、马、骡子等大型牲畜)作为古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与现代交通工具比较起来,个体运输能力较低,相对于京城官府和百姓对煤炭巨大的需求来讲,必然拥有一个庞大的队伍。猜想当年京西古道上驮煤、驮粮还有其他物资的牲畜应当是非常多的。牲畜身上的负重加上本身的自重分量应该不轻,在加上蹄子下面订的铁掌,对路面的冲击作用可想而知。

    认同南瓜叶说的那段道路不能像石块铺成的路一样可以随时替换,导致蹄窝较深的观点。

    其实看上面牛角岭的照片第4张,蹄窝路旁边就有一块砾石,如果当初它与蹄窝路段同为一个地质年代形成,何以能独自保留那么多的棱角?

    2012年5月07日
  • 南瓜叶

    认同问道的观点。

    其他地方的蹄窝可能有各种成因,但是峰口庵的蹄窝和地质过程关系不大。

    石头硬度是一种原因,还有那处蹄窝所在的石头是山体的一部分,不同于人工铺设的石板,估计人工开凿后,没有被“更换”机会。日积月累而成今貌。

    2012年5月07日
  • 问道

    首先借用 蜻蜓彭彭 于2009年5月29日出走圈门-十字道-赵家台老村-南辛房931车站 课题中拍摄的照片:

    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到峰口庵的“蹄窝”印所在的道路为人工开采的道路,路东侧的山体切削的痕迹明显,遗留部分山体与蹄窝路面呈现近90度角。

    如果路是人工开采的,那这条路想必不是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开凿的,京西一带煤矿的兴起据说自明朝,至今也就500年,推算起来这条路也就500年左右。如果蹄窝为河水冲刷形成,也不会在500年间由河谷抬升到山顶。


    所以我认为,峰口庵蹄窝为水流冲刷形成的说法不可靠。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深的蹄窝,我猜测可能跟那一段石头的硬度有关,那一段石头硬度不是很高。


    另外我不赞同,人工在石质路面开凿出蹄窝让驴子踩得论点,我猜想当初新开凿的道路,应是平整但不十分光滑的。
    很难想象一个人为一头驴子修了一段路,却又在路面掏出蹄子大小的窝,然后驴子很情愿的一步一个脚窝的走过去。如果真的有这种事发生,还真不知道是驴子脑筋出了问题还是人的脑子进了水。我觉得这种观点可笑。

    2012年5月07日
  • 穿山癸

    科学网上的这场争论,参与者已不限于嵇苏二人。也请阅读其他博主的相关文章,在“相关博文”栏下。

    2012年4月05日
  • 穿山癸

    究竟是“壶穴”还是“蹄窝”,请阅读科学网博客 嵇少丞http://blog.sciencenet.cn/u/Majorite 和 苏德辰http://blog.sciencenet.cn/u/dkysdc 的更多相关文章以及评论。

    注意这两位博主有些个人恩怨。

    2012年4月05日
  • 晴朗天空

    门头沟区从明朝中期开始挖煤,运煤过去全靠牲口,此处去斋堂川、大台沟,远至河北、山西的客商、物资都走那里,每日络绎不绝,何止是日日骡马穿行呀!况且峰口庵在山顶,雨一停水就溜走了;不像地质文章里的那些窝窝都是在沟里,雨季可以被雨水、石砾24小时不停地冲刷。

    2012年4月05日
  • 看景

    仰视科学讨论,还是觉得不同地点成因不同。

    2012年4月01日
9049 浏览   20 回复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