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于折腾、地名的小秘密、又到了旺季了   

  • 不吃饭 2011年11月21日

    早上5点10出家门,先去麦当劳打算吃早饭,发现太贵没吃。5点20到车站等300,意外发现原来300外环早上5点30在安贞桥东有个首发车,这可是很实用的。6点00到六里桥北里,10分钟后上616,6点40到良乡北关,6点45上房32路,7点20大董村后一站换房12路,7:50 长沟检查站换917碰上南瓜叶,8:20到张坊。

    为什么换了这么多车呢?因为冷呀,300、616全是头班车一个压根就没空调,一个要预热空调要二班后才能开,再加上肚子里没食物,冷死了。房32也没开空调还漏风,冻死人。有机会就换到另一趟车上一点点向张坊运动。 

    这里要提一下原来房12路的终点就是张坊最热闹的地方(著名的鱼夹馍小店)917倒数第二站,并不是917总站。为什么要这么说一下,这个又牵扯出另一个问题,地名站牌的小秘密。这个秘密也是众社友讨论出来的,原来从城区过来的车的站牌站名是给城里人看的,地方上小公共的站牌站名是给本地人看的。

    不明白是不是?举个例子,相同的地点从市区发出的917路和从房山发的房16路都到,917路车站站牌上标注叫:“二渡”在另一房16路站牌上标注叫:“千河口”。

    相同的例子还有

    1、平谷的852站牌上的“世纪广场”和当地小公共站牌上的“畅观楼”

    2、密云的980站牌上的“鼓楼”和当地小公共站牌上的“大剧院”

    分析原因,新地名可能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意思,而老地名多半是当地代代向传的延续又很难彻底改变,这样就形成了无法统一的标地(可坑苦了一大批人)

    中午休息时间很充裕,可大家都在进行义务劳动,好象比行走更累点。

    下山很舒服还出了一身汗,总算达到了锻炼的主要目的,等车因为肚子里没东西,身体提供不出热量,就是穿的羽绒服还是冷的很。

    周末几个课题并行,哪一个也不想错过,可惜周末就两天全搭进去了也不够,高频率出行的时候到了,旺季又来了。

    另为啥星期日的课题感觉比星期六的累好多最后才30度?星期六可都是37度呀

    潭赵峰圈真的比千南东强度大吗?
     
     
  • 磨砂

    学习了

    2011年11月22日
  • 南瓜叶

    这个课题的距离有问题,推算不止15公里。沟里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已经接近10公里,上山至午餐处,至少2公里,之后到垭口至少1公里,垭口到公路至少3公里,公路1公里。全程不少于17公里,陡崖灌木再考虑进去,确实强度要增加一些。重新计算的结果:

    该路线的撮氏强度为42。
    2011年11月22日
  • soso0

    1。那几对地名对我很实用~要是看不见课题写的地名,会心慌

    2。那个“义务劳动”写得有水平

    3。关于难度,小诗也觉得奇怪。看来路成熟和不成熟,感觉上差很多。古道上可以大步流星,10分钟走800米玩似的;灌木里举步维艰,10分钟也许就走出100米。

    2011年11月22日
  • 穿山癸

    平谷的“畅欢楼”应该是“畅观楼”吧?文主用的嘛输入法?

    201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