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报名参与主持人徐老师主持的出走红旗村-鬼笑石-水库-慈善寺-静宜园路线的出走课题。细看题目之后非常高兴,因为这条路线是我非常希望出走的香山之行。来京三年,一直也没有去过香山,这次有机会可能一睹香山的美景,怎不令人兴奋?
这天我早早起床,坐670路公交车转345路快车,到达德胜门,换乘27路搭360快车到达香山。由于太过于兴奋,加上对香山地理不是熟悉,一路坐车到达香山,后来与徐老师一通电话之后才发现自己已坐过了车站。无奈之下,只能先进香山公园,在香炉峰等待徐老师与同伴们的到来。
花了十块钱进了香山公园。来到眼境湖,两湖呈对称状,中间有一条过道,俯看类似眼镜而得其名。周围树木林立,远处高山尽收眼底。从眼镜湖沿登山过道线山路一路穿行,到达香炉峰。由于时间尚早,徐老师与同伴们还没有到。我就在香炉峰吃过午餐。开始在观赏香炉峰的美景,进到重阳阁。看到很多的信男信女在重阳阁的标杆上及香炉峰上的松树上系了祈福条,有祈祷爱情美满的,有祈祷家人健康的,有祈祷学业有成的,有祈祷升官发财的。很多很多,把整个重阳阁及香炉峰装饰的漂漂亮这的。红色的祈福条在风中随风飘扬,煞是好看,就像是美好的生活及希望在向人们招手。看到这些,让我突然想起我家的父母,年过半百还依然在辛苦劳作。心里默默为爸妈祈祷,愿父母身体健康,一生无病痛,同时也希望自己事业有成,爱情美满。他日能更好的去孝敬为自己吃苦操劳一生的父母。
下午三点多,终于与徐老师一行汇合。互相认识之后,大家又开始沿香山中路经乾隆二十八景下山。
勤政殿 勤政殿为二十八景之首,位于公园东宫门内,它是乾隆皇帝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之所,取意勤政务本、勤于思政。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其景区由正殿、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河、牌楼等组成。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2年7月香山勤政殿复建工程动工至2003年7月竣工并正式对游人开放。勤政殿是香山公园最具皇家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殿外牌匾为乾隆皇帝御笔题写。是建国以来复建等级最高、单体建筑最大的一组宫殿型建筑。主要项目有正殿、南北配殿及牌楼修复及景区内山石道路整理,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景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勤政殿是一组单檐歇山式建筑,正殿内、外檐是金龙和玺彩画,正殿布展依据“静宜园勤政殿陈设档案”,参照清康乾盛世皇家宫殿恢复。南配殿举办香山(静宜园)历史展,配有香山(静宜园)沙盘图(比例尺为1:600),北配殿开辟为香山公园游客中心。
丽瞩楼 位于勤政殿之西,为二层硬山楼宇,每层五间。院内原有丽瞩楼、清寄轩、日夕佳、横秀馆、后照殿等建筑群。清寄轩为乾隆皇帝之圣母皇太后浏览香山时的寝宫,乾隆四十四年(1779)诗曰:“触目感相关,云轩廿载间。(此处为向年构筑,以备圣母游山来此驻宿之所。逮今将二十载矣。)惟深增痛志,那复侍愉颜,飒飒阶松籁,依依坡鹿斑。向年祝厘景,挥泪对苍山。”1860年被焚毁,仅存遗址。中华民国时期香山慈幼院建化学实验室;1949年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至香山,此地为中央专用电话局,现为北京电信公司使用。 乾隆御制《丽瞩楼》诗序曰: “勤政殿依山为屏,取径于屏之南,折而东,平冈数百步,缭以周垣,奥室数楹颜曰静寄。缘石磴左右上,华表桀峙,岑楼隐峰,审曲面势,时惟朝阳,因山为基,斯楼最其胜处。” 丽瞩楼 乾隆十一年(1746) 重基百尺耸,万象四邻通。 岚霭变朝暮,山川无始终。 会心堪致远,抚景念居崇。 春色皇州好,都归一览中。
绿云舫 绿云舫在丽瞩楼稍南半坡间,老树参天,绿荫布地,其形式类似舫,故名。乾隆原诗序称,夫舟之用以水居无异陆处为利,而陆处者又以入室如在舟中为适。然而山居水宿,无事强生分别。况载舟覆舟,为鉴又岂独在水哉。民国时期在原绿云肪遗址上修建了香山慈幼院图书馆,50年代改为小白楼。现被占用不对游人开放。 1860年被焚毁。中华民国时期香山慈幼院建图书馆。现香山饭店租用。 乾隆御制《绿云舫》诗曰:“园中水皆涓涓细流,不任舟楫,因仿避暑山庄内云帆月舫斋室而经舫名之。盖自欧阳氏画舫而后人多慕效之者,夫舟之用以水居无异陆处为利,而陆处者又以入室如在舟中为适。然则山居水宿,无事强生分别。况载舟覆舟,为鉴又岂独在水哉”! 绿云舫 乾隆十一年(1746) 是处绿阴稠,几余静憩留。 烟霞常荟蔚,鱼鸟任飞浮。 不系乔松畔,将寻古渡头。 周髀归妙契,天地一虚舟。
虚朗斋 位于丽瞩楼南,原为一组宫院建筑,乾隆皇帝浏览香山常居住于此,被誉为中宫。其四方各设宫门,斋宇周围有画禅室、学古堂、郁兰堂、伫芳楼等建筑群及曲水流觞景观,1860年被焚毁。中华民国年间香山慈幼院建学校和家庭部,1979年拆除旧建筑新建香山饭店。 乾隆御制《虚朗斋》诗序曰:由丽瞩楼而南,度石桥,为北宫门。沿涧东行,折而南,为东宫门。中为广宇回轩,曲廊洞房,密者宜燠,敞者宜凉,杗梲(mang2zhuo1,梁、柱)不雕,楹栏不饰。砻石周庑之壁,书兹山旧作,与摹古贴参半,南为曲水,藤花垂蔓覆其上,向南一斋曰虚朗。虚则公,公则明,朗之为义,高明有融。异夫昭昭察察之为者,要非致虚极不足语此。 虚朗斋 乾隆十一年(1746) 澹泊志乃虚,宁静视斯朗。 川云供啸咏,天地任俯仰。 隐几极目清,披襟满意爽。 惟其无一物,是故含万象。
翠微亭 翠微亭位于静翠湖南侧,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始建于1745年,因其地处古树、绿荫、沟壑、山岩之间,又与来青轩、蟾蜍峰、清音亭等名胜毗邻,故有“翠微”之称。此处古木森列,可收四时之胜,特别以“入夏千章绿荫,禽声上下”为最,是休闲、纳凉的绝好地方。 乾隆二十一年(1756)有“儿株枯树一危亭,拳石无多多诡形。记得画图曾见处,迂倪每契此中灵“诗句。1860年被毁,石壁上乾隆御制翠微亭石刻保留至今。中华民国时期香山慈幼院在此景及周边种植了桑树,以供养蚕之用。1957年后根据“园林结合生产”方针,此地又种植了一些柿树。1991年公园对景区树木进行移植、清杂,在原址上复建了单檐八角攒尖顶带头拱、面积为47平方米、柱高为39米的翠微亭。同时在景区内种植山杏、榆叶梅、连翘、早圆竹等植物,铺种大面积绿地。 乾隆御制《翠微亭》诗序曰:“宫门之南,古木森列,山麓稍北,为小亭。入夏千章绿阴,禽声上下;秋冬木叶尽脱,寒柯萧槭,天然倪迂小景。” 乾隆十一年(1746) 须弥与一芥,大小岂争差。 亭子不嫌窄,翠微良复赊。 入诗惟罨画,沐雨欲蒸霞。 莫羡痴黄派,倪迂各擅家。
青末了 位于翠微亭对面山颠,为五间四面环廊歇山式建筑。岱色无珢,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乾隆十二年(1747)御制《香山望玉泉山》诗曰:“我初游玉泉,云巘(yan二声、大山中的小山)固已陡。今自香山看,如峛崺培塿(lou三声小坟)。乃悟境无穷,学问戒株守。万殊理则然,扩充吾何有。”1860年被焚毁,现存基础。 乾隆御制《青未了》诗序曰:“南山别嶂为宫门右臂,群峰苍翠满目,阡陌村墟。极望无际。玉泉一山,蔚若点黛,都城烟树,隐隐可辨。政不必登泰岱,俯青齐,方得杜陵诗意。” 青末了 乾隆十一年(1746) 拳石堪称岱,来青况复同。 川原渺何极,云木望无穷。 社上怀居易,价疑招远公。 升高应绝顶,不必畏蚕丛。
驯鹿坡 位于青末了西南山坡,原为放养人贡鹿群之山地。山坡处建有上鹿圈和下鹿圈。乾隆在御制诗中不仅有“长松潇洒鹤呼侣,翠岫崎嵚鹿养茸。”“呦呦鹿过涧,栩栩蝶抱兰。”的句子描写静宜园内驯鹿的活动,并在“有鹿五章章四句”诗中记载了成鹿育麑(ni二声幼鹿)的动人情景。乾隆御制《驯鹿坡》诗序曰:“东海有使鹿之部,产驯鹿,胜负戴,被鞍服箱,兼牛马之用,而性尤驯扰。用则呼之使前,用毕散走山泽。其地习为固然,弗之异也。宁古塔将军以之人贡。中国服牛乘马,不假为用,因放诸长林丰草,俾适其性,其毋不见用自感耶!” 驯鹿坡 乾隆十一年(1746) 鹿马原常有,甡甡看两三。 器车浑可驾,绿耳底须骖。 丰草群惟适,嘉苹性所耽。 辋川传鹿柴,视此定增渐。
栖云楼 在香山寺之西,适当山之半,为乾隆初游香山时所建。此处昔以竹为胜,甚疏阴碎地,浓密青翠。 栖云楼建于清代,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原是“松邬云庄”最后一组建筑。因建在高台之上,前瞰远岫,后依苍岩,故名栖云楼。乾隆称这里是: “堂密荟蔚,致颇幽秀”。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仅存殿基。 1917年,河北省发生特大水灾,大批难民涌入北京,生活十分艰难。曾于1913年至1914年担任过袁世凯政府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受命于国难之时,被北平各界推举出面主持赈灾工作。为了安置滞留北平的400多名受灾孤儿,熊希龄在香山创办了香山慈幼院,并自任院长,香山慈幼院的旧址就是如今香山饭店所在地。现在的双清别墅,就是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期间,于1920年在当年松坞云庄的废墟上为自己建造的住所,并利用乾隆的题词取名曰“双清别墅”。
知乐濠 位于香山寺前石桥下方池。乾隆至此因见鱼儿游浮自得其乐如行空中,故引《庄子.秋水篇》之典命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有诗记述对瀑水源及流经知乐濠的情况“架壑梯峦引流水,到斯数仞落岩隈。适从知乐濠边立,知自淙淙脚底来。”他还用“汲泉矶畔鱼知乐,试墨松边鹤喜陪。”诗句描述香山观鱼、绘制松鹤图的乐趣。 乾隆御制《知乐濠》诗序曰:“山涧曲流湍急,停蓄处苔藻摇曳,轻儵游泳,如行空中。生物以得所为乐,涧溪沼沚与江湖等耳。知其乐随在可作濠梁观。” 知乐濠 乾隆十一年(1746) 潈潈鸣曲注,然否是濠梁。 得趣知鱼乐,忘机狎鸟翔。 噞喁云雾上,泼刺柏松旁。 寄语拘墟者,来兹悟达庄。
香山寺 香山寺在香山公园内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赐名大永安寺,又称甘露寺。元皇庆元年(1312年)重修。清康熙帝在此建行宫,乾隆十年(1745年)又修葺扩建,以山名寺。 香山寺依岩架壑,面东向。前有牌坊,后为殿五层,金碧辉煌,有钟鼓楼、妙高堂、大雄宝殿、戒台等等。又有一说,香山寺始建于唐朝,名永安寺。金大定二十六年重建寺宇,赐名永安禅寺。 香山寺历史悠久,据记载唐代已有吉安、香山二寺。1186年将二寺合一,金章宗赐名“大永安寺”。元代重修,易名“甘露寺”。明朝再建,称“永安禅寺”。清乾隆年间,在原址上扩建,形成了前街、中寺、后苑独特的寺院格局,御赐“大永安禅寺”,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香山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严整壮观,曾为西山诸寺之冠。香山寺于1860年、1900年分别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烧,仅存知乐濠、听法松、娑罗树御制碑、石屏等遗物。
听法松 在香山寺内之正殿前台阶下,乾隆御题的“听法松”三字镌刻于松下石栏。香山静宜园多松柏,惟香山寺殿前的松树,虬枝秀挺。此听法松尤奇古,百尽乔耸,侧立回向。 香山寺的正殿门外古松参天,从殿中住外看,它们好像在探听殿内老佛师说法,传说在东晋有位高僧讲经时,因讲得义理明澈,竟使顽石感化,点头称是,到了乾隆时,他多次来此,听说此故事,要与此故事比美,既命此松为“听法松”。 在香山寺内之正殿前台阶下,乾隆御题的“听法松”三字镌刻于松下石栏。香山静宜园多松柏,惟香山寺殿前的松树,虬枝秀挺。此听法松尤奇古,百尽乔耸,侧立回向。
香岩室 香岩室原为静宜园28景之一,位于香山寺西部的洪光寺内,该寺建于明成化元年,由太监郑同主持修建,寺内格局模仿朝鲜金刚山千佛绕毗卢的样式。1860年被毁,民国年间围田中玉的私人别墅。 北京香山洪光寺遗址,现不对外开放. 乾隆御制《香岩室》诗序曰:“据香山东岭有古刹,名洪光。明成化中中官郑同重修,同,高丽人,相传寺毗卢圆殿即仿其国金刚山为之者,末知信否,因迥为高,临虚标秀,予旧题曰香岩净域。” 乾隆十一年写诗香岩室 穾夏据横恋,天窗纳虚宇。 树分功德林,身在逍遥所。 始静恰宜听,既远犹堪睹。 天女参维摩,时时下花雨。 来青轩 “来青轩”建于明代,原建筑为斋室五楹,自轩中远眺,千倾稻田尽收眼底,草木芬芳扑面而来,明万历皇帝御题来青轩匾额,康熙在轩内又御题“普照乾坤”匾及楹联一幅。
玉乳泉 玉乳泉静宜园28景之一,原来有三个石潭,山泉流入,不溢不竭。因泉水如玉液流甘,故得名。 这里原有泉眼和致佳亭,皆被八国联军烧毁。现在还留有一些石刻,如仙掌、罗汉影、一拳石和玉乳泉石刻,仔细找都能找到。
雨香馆 雨香馆建于清代,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此处,无论是晴雨朝暮过具特色,惟雨景最奇。雨来之时,苔草花木芬芳馥郁,沁人心脾,故名。原建筑由雨香馆宫门,翠微山房殿、洒兰书屋殿、林天石海殿、揽秀亭等组成。就是这样的美景和美香,民国时期曾被私人改建别墅。现仅存残垣断壁。乾隆曾御题“削玉”二字。在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玉华岫 玉华岫位于香山中麓,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是山腰中部的一个庭院型建筑。其地原为明代玉华寺,山门向东,正殿西南,乾隆时曾辟小轩,其地高爽,可俯览群岫,故题名“玉华岫”。后寺毁建庄,仍存其名于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1999年,公园按照原貌在原址上进行复建后,正式对游客开放。玉华岫是一处精巧别致的园中之园,是小憩、品茶的好地方。由于此处视野开阔,是园内观赏红叶的最佳处。
森玉笏 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原建筑由森玉笏景区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超然堂(五间歇山建筑)、旷览台(三间硬山建筑)、碧峰馆(三间抱厦一间硬山建筑)和套方攒尖顶胜亭组成。1860年被焚毁。 森玉笏景区,1860年所有建筑遭到英法联军焚毁,只留下石刻。民国时期这里曾建有私人别墅。现按遗址进行修复。 因此处有—突兀耸立于山谷间的高大石壁,石壁巨大而光滑,高15米,宛如朝天玉笏,故乾隆皇帝命名为“森玉笏”。石壁上端森玉笏三个大字及诗文均由乾隆皇帝题写。 乾隆御制《森玉笏》诗序曰:“山势横峰侧岭,牝谷层岗,欹涧曲径,不以削峭为奇。而遥睇诸岭,回合交互,若宫、若霍、若岌、若峘、若峤、若岿、若厜(zui1,山顶)、若重嵯(cuo4,山石险貌)峨嶔(qin1)崟(yin2,地高、险),负异角立。积雪映之,山骨逼露。群玉峰当不是过也”。 乾隆四十年(1775)作《旷览台作歌》: 旷览千古治,乱纷其旷览。 四海民隐难,知旷览书史。
晞阳阿 晞阳阿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原建筑有晞阳阿殿,观音阁,延月亭,潮阳洞等。朝阳洞为一石穴,外有乾隆御题朝阳洞三字,旁边的峭壁上还有御制诗八首。
芙蓉坪 芙蓉坪原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是位于昭庙西南侧山腰的一座三间楼阁。芙蓉也是莲花的代词,这里茂林修驻,清幽宁静,又处山腰,放眼南望,群山好似莲花。乾隆有"翘首眺青莲"的诗句,故名芙蓉坪。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北侧石壁上仅存乾隆御笔“芙蓉坪”三字和御制诗文。民国时期,在遗址上建私人别墅,并更名“芙蓉馆”。
栖月崖 栖月崖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期,改建私人别墅,并更名“栖月山庄”。1986年,对部分建筑进行修。
隔云钟 隔云钟始建于清朝,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由于地势较高,时有雾起,每当夜幕初降或星辰乍隐时,在此聆听卧佛寺、宝胜寺、法海寺、大觉寺等古刹钟声,悠扬断续,此起彼伏,仿佛相互呼应,颇具静中之趣,故名隔云钟。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亭基。1994年,按原貌复建,再现胜景。
璎珞岩 位于静翠湖南面。始建于明代,是一处人工叠成的石山,有泉水流下,俗称"小瀑布",淙淙水声,悦耳动听,上边建有小亭匾书"清音",再后敞厅匾书康熙题名"绿筠深处"。《日下旧闻考》称这里:"亭之胜以耳受,岩之胜以目谋,澡濯神明,斯为最矣"。
蟾蜍峰 蟾蜍峰,又谓蛤蟆石,在双清之西高峰上,这里最初名为香炉岗,有小径可到达。因其间有巨石侧立,由于它形似蟾蜍,故被乾隆命名之,而故名。也称之为玉乳峰。
欢喜园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是皇家游幸驻跸之所。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1997年,按原貌恢复了欢喜园,园内殿廊亭阁,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园外南侧峭壁上两块巨石,形似蟾蜍,张着嘴,鼓着肚,昂首西望。乾隆皇帝命名为“蟾蜍峰”,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
香雾窟 香雾窟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3年,公园按照原貌在原址上进行复建后,正式对游客开放。香雾窟由三座院落和一个观景台组成。 香雾窟是清静宜园时期二十八景中地理位置最高的一景,因周围草木芳香弥漫,故被称做香雾窟,意为芳香密布的静室。香雾窟地处香山的半山腰,地势较为平坦,香山公园在此修建了一些健身器材,成为游客登山途中休息健身的好地方,特别是近年来香山公园复建了香雾窟的主体建筑,使香雾窟恢复了古典皇家园林的气派。站在香雾窟赏红叶,可感受到层层叠叠、远远近近的红叶折射出不同的红,充分感受置身于自然中的畅快和惬意。 香雾窟是一组硬山式建筑,由4座牌坊、1座城关和两进院落围合而成。12栋建筑均为金线苏画,南北长36.06米,东西长54.66米,占地面积157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06.44平方米。正宇七楹,名为游目天表,后为竹垆精舍,其北有西山睛雪石幢。 唳霜皋 白松亭。原为香山28景之一“唳霜皋”,现亭呈圆形,6柱6面,亭前有剑石。最壮观的是四周长有数十株巨大白皮松,松皮洁白如雪,亭也以松得名。
霞标磴 洪光寺前盘道间敞宇三楹为霞标磴。在经历几百年的岁月沧桑及战火的焚毁,霞标磴遗址现已无存。 绚秋林 绚秋林建于清代,原为静宜园28景之一,是赏秋观香山红叶的最佳处。原建筑为四面出轩的重檐方亭,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仅存殿基及道路两旁的乾隆所书石刻“叠翠、萝屏、翠云堆、留青”四方。
重翠崦 重翠崦建于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