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子水-笔架山-镇边城-鸡鸣驿   

  • 小撮 2006年6月16日

    【行程记录】

    6月10日

        6:25 7115开出北京站。

        给唯一的队友BJHJW打了个电话。确认他已上车,就在相邻的5车厢。我们都没有迫切的会面要求,也许是想保留一点神秘感,或是担心两个陌生男人相对无言的尴尬,或是想利用三个小时的车程养精蓄锐。毕竟将面临一天漫长的跋涉,而昨晚只睡了三个小时。我没看世界杯。昨晚让我大伤脑筋不能入眠的,是上传了一半的出走社数据库。最近这次升级遭遇了网络拥堵,数据库挤在那儿进退两难。网站没法访问了,而我又要连续出走两天。临行前,给夫人留了一张操作指南,让她临时代理一下系统维护的工作。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7:50 车到三家店,停半小时。

        电话打到家里,夫人已经起床,正在看我的留言。小灵通信号时断时续,艰难地遥控指导她操作。网速没有好转迹象。车开了,信号消失,通话中断。

        9:40 沿河城,下车。

        快到站的时候,到5车厢扫了一遍,人太多,没发现同伴,又没法呼叫,他那名字叫起来,全车厢的人都会笑我的。幸好下车的人不多,在站台上一眼认出了他,背包上挂着签名。他是个面善的小伙子,说话带些山西乡音。

        出站台,过桥,到永定河东岸,沿河边北行。爬山虎说得没错,东岸的路一直不断,一会儿在河滩伸展,一会儿在石壁上横切。永定河向左拐了一个弯,河湾右侧出现一个谷口,谷的坡降较大,从地图上看,这不是通往芦子水的山谷。以前有人搞错过。石壁上有前人画的箭头,落款是“DY/161人”。161人,壮观啊。是得画路标。否则一路不知要掉队迷路多少人。

        10:10  蝴蝶谷

        绕过一个山头,右侧出现了第二个谷口,羊圈是前往芦子水的标志。这儿也有“DY”的箭头。

        一进这条山谷,立刻感觉到凉意。以前听煽木说过,这条山谷有点象幽安秘径。但我认为不太象。幽安秘径很荒凉,几乎没有植被,视野中都是白花花的岩石,谷底平坦,两侧石壁直立,形状非常“规则”,象一个天然的胡同。而这条山谷多了一些生气,多了一些变化,谷底没那么平,有石头,也有土,土里长着灌木,而两边山顶上树木的枝叶在空中织成一个茂密的顶盖,赤日炎炎的季节,走在谷中也晒不着。有一段路,地上停着许多蝴蝶,人一靠近,蝴蝶就纷纷起飞,在低空翩翩起舞。这条山谷还没有名字,那就索性叫蝴蝶谷吧。

        沿蝴蝶谷到芦子水,有两处岔路,一处在距谷口约2/5处。一处在谷尾。

        第一岔口,岔路在左边,不用理它,继续前行即可。如果拿不准,右侧石壁上还有DY的箭头和“中圆水”的LOGO。“中圆水”是老相识,在香山、阳台山、凤凰岭等地经常可以看见他们红色的涂鸦。“中圆水”是我编的名字,根据LOGO的形状。

     

       第二岔口,要走左边,右边的岔路通往夺命峡、向阳口方向。在这儿比较容易犯迷糊,因为左右两边的岔路都比较清晰,分不出主次。我如果没有地图,也很难正确判断。

     

        12:30 我们在第二岔口吃了午餐。原计划是在芦子水吃的,提前吃并不是因为饿,而是太累了,以吃饭为借口休息一下。从下车开始,几乎不间断地急行军,象在竞走,两个人谁也不轻易叫停。中间只有一次,在我的提议下,休息了一次5分钟。出走这么久,第一次中途就感到疲惫。

        过第二岔口不久,路爬升到山坡上,呈之字形迂回。之后,到达此行的第一个垭口。此处也有“中圆水”标志。

        从第一垭口下降几米,路变为向右横切,遇到一个岔口,右侧山坡有一条路斜向下汇入,不理,继续向前横切。路绕过沟尾,折到对面的山坡,与一条横切的路相交,这条路向右通往沟尾,向左是山坡的突出部。我有点拿不准该走哪边,让HJW守在岔口,我先沿左边走走看。前进几米,绕过遮挡视线的山坡突出部,一个平台映入眼帘,平台上有田地、房屋的遗迹,平台背靠一面宽阔的垂直岩壁,前方向山谷方向突出,尽头突然鼓起一个小山包。上面有一个小亭子。这是芦子水的标志性建筑。

        13:10 芦子水

        走近一些,发现岩壁底部还有两个小屋,是用岩洞改造成的,一个已经坍塌,另一个完好,上了锁,门口还顶着一根巨大的木头。什么人会在此隐居呢?屋前的小路,紧帖着岩脚,向西伸展,通往永定河方向。站在对面的小亭子上,那条路的脉络看得很清楚。芦子水脚下的这条大沟,与蝴蝶谷相邻,出谷右转不远,过了河就是幽州火车站。4年前沿永定河徒步的时候看见过谷口。那时候还不知道芦子水。

        平台上的房屋,现在还残留一面完整的山墙,砖、瓦、屋脊上的兽形,都见证着当初建筑质量的考究,另一面不完整的墙上开了一个窗,站在屋内,透过窗口看得见孤悬于平台一翼的亭子。墙边的菜地里种着葱。还有一个很大的地窖,隐约看见里面存的土豆。

        小亭了是芦子水最完整的建筑。六角形,三面开放,三面封闭,正面墙上是墨绘的佛像,已经模糊不清。亭顶形状象一把伞,中间垂下一根末端削尖的短粗木桩,上面刻着几道槽,怀疑是用来挂钟的的。这个亭子当初的用途应该是钟亭,是这个庙宇的附属建筑。现在则演变成了主体,名称也改成了“小庙”。

        写计划时百度了一下,关于芦子水的历史沿革,没找到任何有用的材料。这边应该属于河北怀来县了吧,如果能找到一本怀来县志,或许可以找到只言片语。而现在,我们只能面对一片无记载的废墟,在想象中还原它的历史。

        从芦子水往南石羊沟,先要往东沿来路退二十米,到一个岔口,向左。这条路迂回了一下,沿着山脊左侧向北横切。

        14:00 第二垭口

        这儿也是个岔路口,前方有三条路,一条向右拐上东侧的山坡,一条向下进沟,一条向前继续横切。前往南石羊沟,选择中间那条路,下降。这条沟穿过落叶松林和白桦林,地面潮湿,落叶层很厚,落叶下面经常碰到软泥,踩上去直往下滑。

        14:24 南石羊沟

        这是可以开车的平坦山谷,马家套村的封山育林区。植被良好。到南石羊沟后,右转,沿沟下降。寻找桃花巷口。去年,我和MUCUNZHNG、陀螺、无头苍蝇、阿伊莎曾经寻找桃花巷未果。这次要了却宿愿。

        边走边找,否定了左侧好几个疑似的谷口。过了天王塔,已经走了太长的路,根据地图,快要走出桃花巷口的可能范围了。后悔没带GPS。

        正在犹豫是否要折回去重新检视被否定的几个嫌疑对象,视野中突然一亮,那是一块白色的牌子。牌子后面,树丛中隐隐露出一条路的脉络。那就是桃花巷。

        15:00 桃花巷

        桃花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沟,沿着它向北,翻过一个低矮的垭口,可以到水头。在垭口之前的一个岔路右转,可以到笔架山和镇边城。封山育林之前,这是一条畅通的村际道路。也许桃花巷的水土太好了,封山育林在这儿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给我们制造了一些障碍。整个穿越路线中,桃花巷这一段是比较痛苦的。我们都自恃皮糙肉厚,穿着短袖就来了。一进桃花巷,开始后悔。为了防止灌木划破皮肤,我们只好把双手交叉放在头上,以俘虏姿势前进。是的,我们是桃花巷的俘虏,中了她的埋伏,由着她摆布了。

        小小的痛苦之外,也别有收获。树丛中一阵悉悉簌簌引起我的警觉,拨开树叶,看见一只肥胖的动物,身上长着白毛,眼睛周围一圈黑毛,小耳短尾,圆乎乎的,动作极笨拙地躲避我的注视。我认出这是獾。我曾经在农家院和猎人的肩头见过死的,而在野外遇到活的,还是第一次。

        16:00 经过一阵纠错,先错过后折返,再次抵达桃花巷通往镇边城的路口。

        两周之前就是在这儿出的错,这次反过来,还是错。笨蛋就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我符合这个定义。

        走这段路遇到一阵急雨,这次我们都带了雨衣。雨衣不但挡雨,也保护我们不受灌木伤害。所以雨停之后,我们依然穿着雨衣。

        16:30 残长城垭口

     

       由此向南,沿残长城,也就是沿着山脊,是通往笔架山的路。看看表,时间还够我们去一趟笔架山,尽管体力有点勉强。于是去了。

        笔架山由一系列山峰组成。路只通到由北边数第三个山峰,它既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尖的。我本以为能抵达居于中心最尖锐的那个山头过把瘾,然而路到此为止。前方是难以穿行的荆棘,只好做罢。

        好歹登上了传说中的笔架山。我们上去,然后下来。往回走。

        17:40 回到残长城垭口

        HJW一屁股坐下来,斜躺着,背靠残长城的乱石,说:“歇会儿吧。”我想,他那么躺着一定很硌。也许疲劳已经让感觉麻木。这一路狂奔,直往前赶,生怕延误了行程,到此,目的在望,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积累下来的疲劳感全面爆发。我一坐下来,不到一分钟,就睡着了。竟然做了个梦。

        18:04 猛醒。起身,前往镇边城。

        18:55 到山脚。在养蜂人的小屋遇见上次的房东:镇边城村支书、京沙小农苑老板张福成。这就叫有缘。后面这一段,蹭张支书的车。

        19:00 镇边城。

        等着吃晚饭的空隙,在城里城外转了转。快转完的时候,碰见传说中的法国人。据说她是大使馆工作人员,看上去40多岁。长租镇边城安家的庭院,每周开车过来渡周末。2002年,我带了18人从化庄穿越过来,曾经填空蹭住过她的房子,那年据说租金是1000元,不知现在涨了没有。那个小院在村后山坡上,非常清静。这位法国女士自觉担任了镇边城的形象代言人,不遗余力地向北京的外国人推销镇边城。张福城的小店里挂着她制作的宣传材料,上面有一张镇边城全景照片,是在对面的山顶上俯拍的。一张交通图,描述了北京到镇边城的行车路线,一张明代的镇边城平面图,可能是从县志上扒下来的,一张长城的照片。我们遇到法国女士的时候,她正给一男一女两个外国人做导游,旁边跟着一位村中的老头,只听老头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你们不可能见识到镇边城。”

        晚饭吃的是大烩菜和手秆面。 量很大。吃得肚子圆了。

       太阳能热水器效果很好,可惜只有热水。冷水定时供应,此时过了供水时间。澡没洗成,只洗洗脸,泡泡脚。

       不到22:00,就入睡了。

    6月11日

        6:15 乘小面出发。

        小面的发车时间没谱,时早时晚,要提前打招呼,否则司机会以为再没人上车了,就提早发车。我们差点误了车。多亏了张大哥提醒。

        7:15 东花园。

        BJHJW下车,回北京。我则继续前行。小面到东花园后走高速,不到官厅。在官厅上7115与地下偏上们会合的计划没戏了。

        8:00 沙城。

        时间太早。溜溜达达吃过早点,还不到8:30。还有两个多小时火车才会开过来。与其在这儿等,不如到鸡鸣驿等。沙城到下花园的班车经过鸡鸣驿,很方便。

        8:30 乘班车出发。

        9:00 鸡鸣驿。

        这就是传说中保存最完好的、最大的明代驿站吗?比我想象中,破败的多。除了东墙,其他三面墙都只剩下了夯土,外面的砖都变成了村民的院墙。东西两个城楼看上去很旧,实际上是当年《大决战》摄制组留下的。象样的古民居并不多。留下的古建筑主要是寺庙,如今都维修过,参观要给守门人交钱,倒是不贵,十来个人交10元就可以。有一个胡同口写着慈禧西逃在此食宿的字样,也要收费的。一座寺庙前,正在拍电视剧,剧名是〈家在北京〉。剧组把这个庙临时改成了“群众饭店。”从演员服饰上看,拍的是五十年代的剧情。在城里随便转了转,吃了根冰棍。最后,爬到西城楼上,坐下来,往柱子上一靠,静候大部队的到来。

        时不时的有游客上来,拍拍照。有时会有导游陪着上来,介绍一下鸡鸣驿的掌故。我在旁边顺便免费蹭几句。有时,也看看蚂蚁。这种大蚂蚁速度极快,在我身边穿梭过往,看上去很忙的样子。大家都有事情做,只有我是不折不扣的闲人。这时想起一句话:“定能生慧,静纳百川。”此时,唯有默念此句,聊以自嘲,聊以自勉。

        一列客车从村子南面的田野驶过,根据时间,这就是7115。我的朋友们想必已经下车了。

        这时村里导游凑过来攀谈,他可能注意我很久了。我告诉他我在等我的伙伴,有十来个人。他很感兴趣。

        12:00 街上出现了一些别样的身影,远远地向我挥手。

        我郁闷,一定是好心的导游泄露了我的方位。我本来的设计是与队友们突然邂逅。他们在火车上找不到我,一定以为我不来了。戏剧性的重逢带来的惊喜,被导游同志搞砸了。

        人影走近了,我看清了最前面一个,是hawk。

        此后的经历,参看地下偏上、GENGHONG的报告。对于我而言,报告已经完成了。

       

     

    【有关评述】

     沿河城-芦子水-南石羊沟-桃花巷-镇边城,是一条非常好的穿越路线。

     1、植被好,但路不难走,桃花巷植被密些,但在可忍受的范围内。

     2、地形多变,多次上升下降,不单调。

     3、长度适中,一天正好可以完成。

     4、终点镇边城接待条件好。

     5、第二天有多种选择,可以乘班车到东花园回京。也可以选择其他路线穿越回铁路线,乘7116回京。

     6、不必爬笔架山,那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头,没太多趣味。

     7、这条路线到芦子水后,可以改造为折回永定河,到幽州火车站。这样一天就可以。

     8、我们这次穿越速度过快,造成体力有些透支。若省略笔架山,就不用这么快了。

    【财务记录】

    北京北到沿河城7115:7元/人

    镇边城食宿:18元 /人

    镇边城-东花园小面:7元/人

    至此,BJHJW下车,后续费用不详。

    小撮的费用:

    东花园-沙城:3元

    沙城-鸡鸣驿:2元

    张家堡-下花园:2元

    下花园-北京北:11元

    合计:50元

  • 地下偏上

    不是桃花源,胜似桃花源。希望下次走一趟。

    2006年6月19日
  • 爬山虎
    好详细的报告,希望社长有时间再组织一次。
    2006年6月16日
  • 独行叟
    沿镇路线的确很美,社长二人身感疲惫可能是天气太热的缘故,所以夏天是不宜暴走的。文中所说的中圆水实为元中河,是一支以三人为核心的队伍,我只认识其中的张国忠和老元二人
    2006年6月16日
  • 1992

    呵呵,有了数码相机加强装备,地标一目了然,造福后来人。。。

    2006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