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和一次出走—10月15日出走口楼-三岔结题报告   

  • 龙棒 2011年10月18日

    【进程】

    早晨与旅游者和当乘坐同一辆916快去怀柔,有日子不见他们二位,一路的闲聊八卦到让时间过得飞快。我和旅游者在迎宾路下车与当分别,马路对面换乘已改名的916外环到于家园,H14车站的位置在十字路口的西南角,远远的就看到了京都水怪,虽是第一次见面,但看过他的照片,很容易认出来。

    8:05的车似乎是个传说,8:30去延庆的H60进站,本想上车,却被售票员一句“杏树台的车马上出来”给忽悠了。直到8:45,H14才踱着方步进站。10:17 到达口楼,与老农汇合。口楼村据说是画家村,网上查到的资料是:这里只住着一个画画的,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好像还挺红火。

    从口楼村进沟一直到垭口,路走的很顺畅,几个关键岔口把握好基本就不会出错。沟里的景色不错且物产丰富。期间碰到绿野队伍一支,很多人都和老农熟识,大呼小叫的打招呼,开玩笑,看着让人羡慕。

    12:24  c点垭口。午餐的时候,水怪拿出一个防潮垫盘腿而坐,接着展开一块蓝色的餐布铺在面前,再从包里掏出两个餐盒摆上,一盒是清爽的凉拌菜,一盒是用很细刀工切就的菱形饼块,然后不紧不慢的开始就餐,看的出他是一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

    饭后,下山。途中采摘落地山楂数斤。上到水泥路后看到patch报告中提到的景区指示牌,然后沿路下行,不经意间看到远方藏青色的山脊上有一道长城随山势起伏,最高点是一座规模雄伟的敌楼,老乡说那叫东大楼。出沟的沟口处有个标牌,写着“万涧”。

    三岔是个民俗旅游村,农家院众多。老农说10年前他来过三岔,那时的三岔都是石砌的房屋,非常的古朴漂亮。这次来三岔源于我最近读的一本名叫《寻路中国》的书,写的是一个美国人在中国游历的事情,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的变化,感觉很有趣,很新颖。作者曾在三岔居住过很长时间,书中记录了很多三岔村的人和事,因为我常看地图的原因,按照书中的描述很快就找到了这个村,并且这一带也是我从未涉足过的区域,于是我决定抽空来这边走走,顺便看看书中提到的那些人物是否确有其人。

    由于从三岔回怀柔的车要5:30分才发车,旅游者和老农决定步行去洞台坐车。我心里也犯犹豫还去不去村里探访,况且,通常情况下书中人物往往都是以化名出现,是否能找到心里没底。溜达到村口处与一位值班的老哥打听,居然真有其人。这消息就像兴奋剂一样,它让我立即决定去村里看看。同行的还有水怪,水怪说:“他就喜欢看这些新鲜事儿。”

    摘一两段书中对三岔的描写:

    “我希望找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人们依旧在耕田种地,他们的生活节奏与农田时令合拍。在我的内心,隐隐约约有一种想法,想过那种隐居式的作家生活——从城市生活中悄悄地躲开,把手中的工作暂时放下来。有一阵子,我到密云水库那边靠近河北的地方搜寻过,那一带的道路仍旧是土路,路上跑的车子多是拖拉机。我有时开车过去,有时走路过去,都带着帐篷和睡袋。我靠着《中国地图》,沿长城的垛口标志在那些小路上穿梭着。

    2002年春季的一天早晨,我和同在乡下寻找住处的美国朋友郭眯眯一起开着车出发了。我们走过了北京平原北边的小城怀柔,然后进入了燕山的山麓。在一处偏远的路段,我们顺路搭上了一个人。这老头穿着部队的制式服装,刚赶完集,正要回家。我们问他,那一带哪个地方的长城最壮观,他丝毫犹豫都没有。

    “天华洞,”他回答道,“你们去那儿看看吧。”

    那个地方因为石灰石悬崖上的一道裂缝而得名。当地人把它变成了神龛——里边摆着两尊佛像、一个装满香灰的香炉、一只盛着烂水果的盘子。在洞的上方,有一段长城,沿着山脊向上延伸到山顶,连接着一个巨大的烽火台。这里是北京以北的第一列山脉,在平原上拔地而起,海拔高度达到了九百多米。从烽火台那里看去,四周的景色简直令人惊叹不已:一边是薄雾弥漫的田野,另一边则是蓝灰色的层峦叠嶂。但是,吸引住我视线的,是西北方向上那一溜建筑物。这一溜建筑物位于一座小山丘上,完全与世隔绝——方圆几公里之内都看不见别的居民点。

    我们从长城上走下来,上了车子,在一条土路的尽头找到了那个村庄。那个地方叫作三岔。一个小时之内,几个当地人引领着我们看了两处空房。月底,我们签订合同,把其中一处租了下来。那所房子有三个房间,一个烧柴的土炕,几面土墙上糊着过期的《人民日报》。边上有一间厕所。房子有电,还有电话线,水是直接从山上引下来的泉水。每个月的租金是三百六十元——我们一人付一半。门前是一大块用来碾晒庄稼的土坝,从这里可以看到长城。从谷底顺着长城爬上坡去,便是砖砌的烽火台,它再顺着起伏的群山蜿蜒前行,直到消失在西边的地平线上——向西便是黄土高原、鄂尔多斯沙漠和河西走廊。过去,每当看见长城,我就禁不住想要前来参观游览。而现在,我从三岔就能看见它。于是,我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想住的地方。

    ”三岔人如果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还得依靠双脚或者驴子。如果要往北去,更得如此。村子的名字就是“三个岔道”的意思,因为这个居民点位于三条向北发散的峡谷的交叉点。每一条峡谷里都有一条小路,直接通向山上的隘口:一条小路通往岔石口,另一条通往海字口,还有一条通往黄花镇路,这几条小路均跟一段废旧长城交叉而过。这段废旧长城采用巨大的天然卵石干砌而成,汉人在这个地段修建的防御工事没有用砖块和灰浆,其年代也不为人知。明代晚期的文献也仅仅把这一段长城称作“老长城”。在这几个隘口往北几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在海字口和岔石口峡谷里,还有一段石砌防御工事。这个地区曾经被布下一重重的防御体系——三条相互平行的长城之间的间距仅有八九公里。三岔处在正中间位置上,南面有一道长城,北面有两道长城。“

    上行到水泉沟,找到了“长城驿站“,可惜男主人魏子淇不在家,就像书中提到的”他又到怀柔办事去了“,接待我们的是女主人曹春梅,是位很热情的女士,她拿来来英文版的《寻路中国》,那书的封面是长城和小时候的魏嘉,里面有作者的签名,从文字上看是送给魏嘉的礼物。还有一本杂志,上面有介绍作者的文章和照片,是一个美国记者送给魏子淇夫妇的。据曹春梅介绍,出书前何伟都会把底稿让他们夫妇看,根据他们的意见删减内容,得到他们的认可后才定稿。所以他们夫妇对书的了解超过了我的预想。魏嘉今年已经15岁,因为在城里上学,我没见到。小撮最关心的魏宗漏因为年纪大了,最近身体一直不好,基本卧床修养,我没好意思去打扰。作者何伟与魏子淇夫妇一直有联系,他们最近一次联系的消息是近期何伟将动身去埃及。何伟的其他几部作品魏子淇夫妇也都有,都是作者赠送的。

    因为还要去洞台坐车我和水怪没做太多停留,请曹春梅为我的书签了名并合影留念,这一带可爬的山很多,打算以后再来,顺便将将魏子淇一家的签名集齐,尝试做一次”签名收集控“,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对这些勤劳的人们的敬佩。

    去洞台的路上水怪拦了一辆农用车搭乘,车到洞台就看到停在路边的公交车里坐着旅游者和老农,真帅!

    【附录】

    【开销】

  • 京都水怪

    你是一个有心人,可是我在网下载文章不全。

    2011年10月19日
  • 12:24  c点垭口

     

    嫉妒sad

    2011年10月19日
  • 小硕007

    用脚步去验证文字,这就是出走的乐趣所在。

    2011年10月18日
  • 南瓜叶

    深居简出居室读书,积蓄能量进山走路。

    2011年10月18日
  • 南瓜叶

    行万里路追寻书里的故事,读万卷书分享路上的传说。

    2011年10月18日
  • 磨砂

    我也要看,我也要去!laugh

    2011年10月18日
1851 浏览   6 回复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