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人把九龙山说的那叫好哟,什么庵堂、和尚、庙会,我们眼前不禁浮现出了一幅熙熙攘攘的画面。还说爬到山顶只要两个小时,于是我们欣欣然,预备着山顶好好休息休息。
经过一座石桥时,才注意到山路两侧都是深不见底的山涧,只是被树挡住了,一直没发现。石桥左侧就有一条明显上升的小路,可惜我们太过信服刚才老乡的叮嘱,没敢尝试,导致了之后的大路绕圈。远处走来了几个人,一女的抱一小孩,身后还跟着俩大点儿的孩子,原来是回娘家的。正困惑这娘儿四个怎么走着回娘家呢,后面想起了摩托声,两辆摩托疾驰而下,她的丈夫跟上来了,还有小叔子。问了问路,还是要沿大路走。再往前走了一段,左侧有岔路,我们无视之,继续往前。在路边几块平坦的大石头上坐着休息时,一阵喧嚣的音乐声传过来,又一个“摩托哥”迎面过来,居然还带着音箱,这哥们儿够拉风!再次指点我们继续向前。
翻过垭口,开始下坡了,路上有明显的被雨冲刷的痕迹。走了一会儿,有经验的几位大佬醒过闷儿来——这是前往九龙山的最短路线吗?这些老乡好心过头了,为了我们的安全,不提小路的事,只说沿大路走,可是也太耗时间了吧?刚才那家伙告诉我们的路线,莫不是先到用坪,再爬九龙山?那岂不是满拧了?!这都快中午了,大路还有没有头啊?于是我们决定回头,在刚才休息的大石头上再次休息之后,回到刚才往左的岔路,走了下去。
转了几个弯,就到了一个村子,打听了下叫大坳(不是大奥哦)。居然没见到什么人,只见到两个阁楼上写作业的小孩。果然这里上山就可以直接通往九龙山。我收起了挂在书包后面的上衣,背了半天,总算晾干了,以后可不敢洗了,潮死。小路非常清晰,虽然两侧带刺的植物很多,路很窄(三四十厘米),右侧还有“断崖”,我们走的还是不亦乐乎——这才是我们想要体验的南方的山路嘛!几次上升、几次横切之后,到达了竹林区,一路走来只远远地看过竹子,之下终于穿梭于其中了。头顶的竹子很密,脚下的泥土腐败气息很重,有些遮天蔽日的感觉。不时见到左侧的小路通到主路上来,反正我是不辨方向的,这多半就是两侧山下村子老乡上山赶庙的捷径了。八个人,队伍拉得很长,后面的人在找竹笋吗?老远的听到了头顶有人说话,看来人还不少。路太窄,我们停下来等他们通过,原来是几位上山采药材的大妈。原想着登顶吃饭,未料到登顶的路如此漫长,大概体力全耗在下面大路的兜圈子了。于是在一个小庙前空地上吃午饭,小庙里黑漆漆的,手电照了照,没看出是哪路神仙,戴着帽子倒像个印度和尚。饭毕,起身,屁股底下的石头上都湿了一片,众人莞尔。半个小时后,终于摆脱了竹林的遮蔽,视野开阔了许多,山顶快到了。
很快听到老独和xulaoshi前面的欢呼,到啦。老远见到九龙寺,冷冷清清。走到近前,老独正蹲在门口,扒着门缝朝里瞅。脚下的空地上爬满了臭大姐(我们老家叫“臭臭板子”),我最恶心这种气味了,远远地掩鼻躲开。寺门的雕饰倒是很有意思,全是古典名著,封神榜、八仙过海、西游记......寺里哪有人啊?半个人影也见不到。后面最高处还有个小殿,让几个脚手架围了起来。不一会儿起雾了,远处的白茫茫一片,连风景也没法看了,只好悻悻然下山。也没什么,我们本来就是爬山的,到顶了就达到目的了吗嘛。九龙山海拔1300多米,今天上升六七百。
下起了毛毛雨,还时断时续,因此下山的前半程介于打伞收伞的纠结状态。下山基本上是碎石路,毛公路,绕山盘旋而下,想抄近路而不得,专门为此次出走而买的登山杖总算爬上了用场。直走了两个钟头,队伍又拉得好长,我在中间,一度见不到前面的人,以为走错了路。
四点多才下到山底,村子就叫九龙山。问了一个来这里拉炭的大姐,得知用坪还远得很,30多里。我们只好决定打车了。这里却没有车可打,只好又往前走了多半个小时,到达瞿家溶。一路上右侧是河谷,左侧是峭壁,由于刚下过雨,左侧路边不时见到滚落的碎石,因此走起来紧靠着右边。瞿家溶村子大一些,这时讨价还价的余地大大降低,最终每人20元成交。
开车的是个小伙子,也许真实年龄还比我小呢。在外打工多年,除了首都没去过,几个大城市都去过了,似乎什么工都打过,身上的疤痕也是在外跟人打架打的。他关于九龙山上为啥没和尚的说法听起来似乎很雷人,真假还真难辨。面包车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路程还真是有些凶险呢,怪不得要那么多钱。
车到用坪,找旅馆,我对那个老板娘“出来旅游不就是享受嘛”的说法深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愤怒”了,后来想想真是没必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求每个人都一致,强求不来。用坪乡是以前的叫法,现在已经属于筲箕湾镇管辖了。“归功于”当地的长青钒业,这里的经济水平很高,物价也就水涨船高了。虽然我们觉得这里一派田园风光,但老板说,他们不敢喝河里的水,弄得我们也不敢灌他们的凉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