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探路”与“关门时间”
------20101120出走榆树窖-北沿头-千河口
今天是星期三,腿也不疼了,心也静下来了,把最近的想法说说。
一“探路”
参加课题那天,按照往常的时间点,5:55出门,6:05坐上658头班车,30到六里桥北,急走10分钟到六里桥东,在车站旁的宾馆轻装,出来看到一辆917正在上人,以为赶不上了,再一看:售票员正在帮一位乘客装行李,于是紧跑两步上车,居然有坐(后得知是六里桥的调头车)。
落座后发现旁边坐着一位女士,一身“专业装备”,随口问了一句:去爬山?答:“我们去探路”,语气中充满着自豪。我琢磨着:好像在北京“探路”的不多,一般都是走“成熟路线”。否则将受到指责:“你这是对大伙儿的安全不负责”!她反问一句:你也是去爬山?哪个队的?答:出走社的。她想了一下说:我是龙棒队的。我想起来了,龙棒课题组有一名新的女同学叫“绿茶……”。于是,我将自己对出走社的理解向她介绍,希望她能喜欢出走社,别走一次就再见了,………。
她说:老走一些“老路”没什么意思,想“探路”,于是搜到出走社。
我对“探路”的理解还是很浅的,参加过几次有数的“探路”课题。“探路”:就是试着从甲地走到乙地,可能一次走不通,或走不到(遇到断崖,灌木丛或时间不够、迷失方向等),再走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如08年四上排风坨,即使是第四次也不是所有课题成员登顶)。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理智的绕行或下撤,下次再说。所以,只要不一味的追求“完成”课题而生钻愣爬,做到审时度势,知难而退(咱们不是有几位不行就“扯呼”的典范吗!),应该是安全的。
二、“关门时间”
马拉松赛跑有个“关门时间”,主要目的是:差不多就行了,慢的就别跑了,人家裁判也得下班儿。而出走的“关门时间”关系到课题组成员的“安危”。如果没有这个意识,至少不能开题。看了看几起“救援”,基本都是“天黑了,找不到下山的路了”。
天黑了再在山里走是危险的,只能停下来。夏天在山里熬一宿,还凑合;冬天就看能不能“天降牧羊屋”或山洞了。
那天,2:00转到了北沿头,我问撮社:时间还来得及吗?答:必须1个小时到南沿头,1个小时翻过白草尖。2:30时,有几个同学乐观的认为前面的山坳就是南沿头垭口了,其实还在前面的山腿后面,已经赶不上4点的末班车了。只好调头往回上山脊找捷径。撮社探路不通。看来石灰岩地貌的山脊像矩形波,没有路,路只能在山脚面、山腰或“肩膀”处。于是决定下撤千河口沟,力争赶上917末班车。
3:00开始向南北沿头之间的支沟下降,开始只是羊道,很陡,其间有3个大的壶,落差有三四层楼高。好在天亮,能看清壶边侧壁上的落脚点和抓手。如果天黑,就悬了。经过近一个半小时,下降400米,4:26后队踏上了主沟。看到了机耕道,我心里踏实了。只要不崴脚,就可以平安出山了(虽然这个沟很长)。加速行走,5:20过铁路桥,天黑透了,十五的月亮挂在东山梁上,山体漆黑一片。6:00过千河口村,6:10包车,6:20到张坊,有10分钟的喘息时间。
跑题了。
不妥处请谅解。
感谢撮社的明智!感谢大伙儿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