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就是比如某处灾难,救灾最终需要一亿,民众积极捐款,捐到了五千万,那到底意味着救灾总款变成了一亿五千万呢,还是救灾款依然是一亿,但是我们捐给了政府五千万?它困扰了我很久,最终解决的方法是各帮各的,各行其善。”(摘自《不要再给西南灾区再捐款捐水了》)
最近,一篇《不要再给西南灾区再捐款捐水了》迅速窜红网络,文章揭露了当今捐款体制的诸多问题,捐款的用途及去向不明朗,政府支配捐款透明度,公信力不足,民间慈善组织亟待合法化、规范化,以及一些提取20%的工作经费的传言。导致有一部分人对捐款失去了信心和热情,更有甚者,因噎废食,说出了不要再给西南灾区再捐款捐水了的话,此文一出,公众哗然,其中不乏鼓掌声、叫好声。
尽管民政部新闻发言人、救灾司副司长庞陈敏表示,关于捐赠资金的使用,总体还是根据国家制定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用于玉树灾区重建。这里有两部分,一是定向捐赠,我们尽量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去落实项目;二是非定向捐赠,我们将会统筹用于灾区的重建,全部用于灾区。但是,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邓国胜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问卷调查,在7个省份的1684份有效问卷中,只有4.7%的捐赠者非常清楚捐赠资金去向,有28.5%的捐赠者比较清楚捐赠资金去向,有高达50.8%的捐赠者不太清楚,有16%的捐赠者认为根本不清楚,即六成捐赠人不知捐款去向。
捐款一般通过单位的工会捐出去,或许是塞进了某个公益机构在路边设立的一只不起眼的捐款箱,或许是通过党组织的特殊党费交到了中央组织部,又或许是通过银行或者邮局汇进了某个公益组织的募捐账户这些钱在全国无数个账户之间流动,这其中包含了全国数千万党员捐赠的特殊党费、各地省级人民政府直接接受的捐赠、以及民政部设立的抗震救灾专户,那么这些钱究竟去了哪呢?
以去年汶川地震为例,截至去年11月,全国捐赠的资金为652.5亿元,其中政府直接受捐约占58%,约379亿元。流向各地红十字会、慈善会以及地方公募基金会的捐款,这一部分占了约31%,约199亿元。尽管根据国务院下达的文件,红十字会、慈善会以及地方公募基金会的捐款原本可以由这些公益组织自行安排使用,但是邓国胜团队在对全国7个省(市)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这些捐款中的大多数,最后仍然交给政府部门去使用了。这一比例究竟有多高,邓国胜的团队没有给出确切的数字。但在调研中,他们拿到了四大事实,事实一:在这些省份,这些地方性公益组织募集到的捐款,除去不多的必须按照捐赠者意愿进行使用的定向资金外,非定向资金大多转入当地政府的财政专户;事实二:有些省份,非定向资金必须要求转入政府财政账户。有些省份,这些组织可以对受捐资金留有一些使用权,不用全部转入政府的财政专户,但通常需要和地方政府一起到灾区开展援建项目。还有些省份,即使不用转入政府财政专户,但也仍然由政府统筹使用,然后从这些民间组织报账;事实三:有些省份,就连这些公益组织募集来的定向资金,也都要强行转入政府财政账户,由政府按照捐赠人的意愿来使用;事实四:在少数承担了灾区援建任务的省份,当地政府用于对口援建的资金中,竟然一半以上来自社会捐款,只有不到一半来自政府财政。还有些省份,这一比例甚至更高。现在,这块全国救灾捐赠资金的大“蛋糕”只剩最小的一块,流向了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和16家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流到它们盘子里的,只占整个救灾捐赠资金的约11%。在邓国胜团队绘制的表格里,只有这一块资金后面,注明的是“自行安排使用”。 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这两家以往具有救灾募款垄断地位的“官办民间组织”,总共募集了约63亿元捐款。通常的方式是,两家机构将募集到的资金层层下拨到地方红十字会和地方慈善会。基层红十字会和慈善会往往执行能力弱,在有些地方,甚至只是县卫生局或民政局下属的一个科室。无论是为灾民建房、盖学校,还是盖医院,通常,资金最终还是流向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成为项目的实际执行者。全国来自社会和民间的抗震救灾捐赠,最后流向政府财政专户、由政府来使用的,极可能在80%以上变成了政府的“额外税收”,由政府部门统筹用于灾区。至少,在他的团队调查的几个省份中,这个比例很高。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组织,信息披露都不完整,特别是资金发放的程序与流程很少披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邓国胜表示说,一些机构披露的资金使用信息不仅少,而且抽象、笼统,一句“全部用于灾区”,让人哭笑不得。
尊重捐款人:希望有反馈清单
广西最近几年灾难频发,每次抗灾期间单位组织捐款时,他都很热心参与。但几次捐钱后就没有下文,单位如何处理职工的捐款?捐到哪里了?怎么用的?都没有反馈,他感到这是对捐款人的不尊重。市民梁小姐说,这次旱灾她到红十字会捐了几百元,现场收到了一张收据和一封感谢信,但她最想知道的是自己捐的钱用在什么地方。旱灾当前,许多单位、企业直接拨款用于献爱心,这些捐款少则一万,多则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对这些捐款的去向、安排,单位和企业也很关心。
建立制度保证捐款透明度
旱灾以来,许多市民、单位企业尽自己的能力捐款捐物,希望能帮助灾区百姓渡过难关。对捐款使用的透明度,是市民最关心的。一些市民说,现在相关部门对捐款来源公示得很清楚,但对捐款的去向还做得不够。有的只是对大概的流向公告,捐款更具体的使用,则是一笔糊涂账。
“当然,我们不能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捐款‘押送’到灾民手里,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让我们去掉担忧。”“公开、透明应是慈善机构运作的最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主流慈善机构都由行政主导,官本位色彩浓厚,根本没有向大家公开花钱‘隐私’的习惯。比如,在这次赈灾中,政府和有关机构只是发布了若干接受捐赠款物的信息,还没有详细发布有关捐赠款物的去向、开支明细等相关资讯。而后者,恰恰是捐赠单位、捐赠人最渴望了解的内容。”“说到底,公众的疑虑能否打消,关键在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如何,能否被广大人民所信任。而要提高公信力,就需要加强慈善机构建设,使之真正成为‘透明的玻璃口袋’,保证救灾款不被挪用,不被贪污,公开透明,有效使用。”市民梁小姐说。
(江西理工大学: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