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栖山自然保护区之行   

  • xulaoshi 4天前

    2025年5月17日中午前后3个半小时,走了一趟龙栖山。以下文字为网络创作。

    踏入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那一刻,我便被这片土地的双重魅力所震撼。它以97%的森林覆盖率编织成绿色屏障,用15693公顷的广袤胸怀庇护着南方红豆杉王、黄腹角雉等珍稀物种,更在千年时光中沉淀出西山纸的墨香与红军标语的血色印记。这场从水杉林到廊桥的旅程,恰似一部自然与人文的交响诗,在我的心底激起层层波澜。 

    一、自然的馈赠:生态与生命的礼赞 

    上午十点四十分,当水杉林的金色丝带映入眼帘,我瞬间领悟了“福建的香格里拉”之名的由来。水杉大道两侧,树形如塔的水杉直入云霄,其枝叶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原始森林的千年沧桑。蹲在溪水边,我惊喜地发现蟋蟀在石缝间跳跃,小青蛙在浅滩上驻足——这些灵动的生命,正是龙栖山生态系统完整的鲜活注脚。据调查,这里已记录到兰科植物3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而水杉林作为鸟类的栖息地,更默默守护着喜鹊、白鹭等生灵的繁衍。 

    中午十一点二十分, 保护区展览馆的动植物标本,将这份自然的馈赠具象化。展厅中,金钱豹的皮毛泛着绸缎般的光泽,黄腹角雉的羽色宛如彩虹,而墙上的生态修复对比图,无声诉说着龙栖山从水电站林立到溪流潺潺的蜕变。这些展品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缩影,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见证。 

    二、历史的回响: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中午十二点,在红色革命史迹陈列室,我触摸到了将乐作为中央苏区县的滚烫脉搏。1931年至1934年间,彭德怀、朱德等革命家率红军三进三出将乐,在温坊村写下“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在泽坊村设立兵站转运物资。陈列室里的红军水壶、锈迹斑斑的步枪,以及泛黄的《红色中华》报,将我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龙栖山红军驻地旧址——西山造纸作坊,更让我看到革命与民生的交织:纸业工人在生产西山纸的同时,秘密为红军传递情报,将千年技艺化作革命的武器。 

    下午一点二十分,漫步古道,青石板上的马蹄印仿佛仍回响着往昔的脚步声。这条连接白莲镇与万全乡的古驿道,曾是西山纸外运的必经之路,也是红军游击队员穿梭山林的秘密通道。

    下午一点四十分,当我踏上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厝桥,木梁上的榫卯结构让我惊叹古人的智慧,而“盼归桥”的传说,更让这座廊桥承载了移民思乡的脉脉温情。桥边的西山纸工坊里,老师傅们正用传承千年的28道工序制作竹纸,其细腻柔韧的质感,恰似龙栖山文化的韧性。 

    三、未来的启示:守护与发展的平衡 

    下午两点十分,离开龙栖山时,我回望水杉林与廊桥交织的画面,陷入沉思。这里的自然保护与文化传承,为我们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范本:关停小水电还水于河,赎买生态林让绿山常青;将西山纸工坊转化为非遗体验点,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焕发新生。正如保护区管理局在兰科植物调查后推进的规范化、智慧化建设,龙栖山正以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姿态,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龙栖山之行,可以体验到: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文化是民族延续的血脉。当我们在网红打卡点惊叹水杉的壮美时,更应记住每片树叶背后的生态价值;当我们在展览馆聆听革命故事时,更应传承那份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唯有守护好这份自然与人文的馈赠,才能让龙栖山的交响诗永远回响在闽西北的群山中。

48 浏览   0 回复
相关动态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