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片看广州沙面的百年变迁   

  • 一个凡人 8 小时前

     按:本人于2021年发起了广州的出走课题,四个目的地中就有沙面岛。出走后想写包括沙面在内的四个目的地的历史,由于笔力不逮,不得不放弃了。经过3年的阅读,加深了对沙面岛的认识。近期参加了一个游学活动,便写了这篇文章,于8月9日发表在某公众号上。今天发在“出走夜话”中,希望对打算去广州旅游或者打算在广州开题的社友有所帮助。

          

           沙面岛四面流水环绕、绿树成荫、风光旖旎,加之岛上有150多栋欧式风格的近代租界建筑,使其具有浓烈的欧洲风情而倍受游客青睐,成为广州的网红打卡地。


                                                              广州沙面岛(源自网络)

    一、外国人笔下的沙面及来历
          沙面岛自建设以来,一直为外国人情有独钟,不少到过沙面岛的外国人留下了丰富的记载。1926年,鼎鼎大名的美国记者哈雷特·阿班便是从沙面岛开始他的记者生涯。他在《我的中国生涯》中这样描述沙面岛:
           六个街区长、三个街区宽的沙面岛,从前也只不过是一片滩地,七十多年前被中国人划分出来,让外国人居住。整个沙面岛平展得像一面镜子。高大的孟加拉菩提、胡椒和棕榈树,树冠密密层层,投下的树荫遮盖了宽阔的街道和人行道。这里杜绝车辆来往,路面更显得充满了浓情蜜意。街道两旁是由大理石和清水砖砌起来的一栋一栋的大厦,墙上爬满了九重葛藤,中间点缀着红色的小花,非常好看。这片被围困了的殖民地,英租界占据了上游的五分之四,下面的五分之一被法租界占有着。
           上文“七十多年前被中国人划分出来,让外国人居住”,指的是1859年,英、法两国官员从清朝政府手中租借沙面。
           事情还得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说起,这一年,康熙力排众议,允许西方人来华贸易。第二年,在广州成立了粤海关,代表中央向来广州贸易的西方人征税。后来西方人被限定在广州城外的十三行进行贸易以及居住,不准他们自由走动。1856年底,十三行被人纵火焚毁,只剩下一堆瓦砾。于是西方人的洋行纷纷迁往珠江南岸。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给双方都带来不便。为了方便各自的管理,1859年,在当时占领广州的英、法军政府的要求下,广东督抚同意选址沙面岛作为英、法两国在广州的租界,为西方人提供工作、居住的场所。

                                                           粤海关衙门(源自网络)



                                                                   远眺十三行 (布面油彩,1801-1803)
          (图中两层西洋式建筑便是十三行,十三行前面旗杆上飘扬的是英、美、荷、法等国国旗
          

       二、沙面岛的建设

           当时的沙面岛还只是一个大部分地方被涨潮的江水覆盖滩涂地(如下图所示,图中展示了1859年和1938年沙面的轮廓。不规则的地形底图部分表明,1859年时,这些部分是露出水面的江中小岛,面积非常小,其余部分为水下滩涂。当时的沙面“布满了东倒西歪的小艇和建在木桩上的棚屋”),并不适合人类居住,需要对之进行填埋加高处理,使之高出水面,形成稳固的地基后,方能建设。为了方便管理,在滩涂的北部开凿一条运河(沙基涌),使沙面成为一座四面临水、与广州城隔离的江中小岛。全岛仅通过北边与东边的小桥(东边的小桥叫东桥,亦称法兰西桥,北边的小桥叫西桥,亦称英格兰桥)与广州城相连。

                               昔日沙面岛平面图 (出自亨利·斯特普尔斯·史密斯《沙面记事》,1938年)
                                           上图展示了沙面1859年和1938年轮廓



                                                                 昔日沙基涌(运河)


           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到1861年9月3日,沙面筑基填埋工作顺利完成。此时,沙面岛的地面已经高出珠江有一丈六、七尺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岛上修筑道路、种植树木、建筑房屋等。同一天,两广总督劳崇光(长沙人)与英、法两国领事分别签订了《沙面租约协定》。协议规定,英、法两国只要按时交租金,就拥有沙面岛的永久租赁权。根据协议法国人获得了东面1/5的土地,而西面4/5的土地归英国人支配。
           第二天,英国领事主持了租界土地拍卖。如下图所示,英租界被划分成了82个单元,每个单元长42.8米,宽27.4米。除英国领事保留了7个单元用于建设领事馆、教堂和公共设施外,剩下的75个单元进行了公开拍卖。在两天之内,共拍出了55个单元的土地。从图上可知,沙面岛的布局在1861年就已经做好规划设计,是“六个街区长、三个街区宽”的格局。直到今天,沙面岛上的道路、绿化以及房屋的布局大体上依然遵循1861年的规划设计。法租界范围内,法国却行动迟缓,直到1888年才开始动工兴建领事馆、教堂等,1889年,法国领事效仿英国对法租界内剩余地块进行拍卖。

                                                         沙面土地平面图 (钢笔画,1895年)
                                          上图展示了沙面英租界部分的分块模式,共82个单元


            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沙面岛上是一派郁郁葱葱的大树掩映下的洋楼林立的模样,如下图。除了修筑道路与种植树木以外,沙面还建起了社交俱乐部、图书馆、网球场、槌球场、康卡迪亚礼堂(今广东胜利宾馆)等,英国人建起沙面基督教堂,完全满足西方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吸引了英、法、德、意、荷等国领事,还有外国商行、银行等机构纷纷迁入办公、居住。

                                                  广州西郊与沙面岛 (布面油彩画,约1880年)
                                              左下角为沙面岛,环岛有西式建筑及郁郁葱葱的树木



                                        沙面岛风光 (布面油彩画,约1880年)
                        左边竖红旗建筑为怡和洋行,右边竖蓝白旗建筑为英国领事馆


           沙面岛的市政设施一步步地完善:1872年从英国买了第一台人力水泵灭火器,1891年又买了更先进的灭火器;1887年用瓦斯尝试代替蜡烛照明,1904年在沙面岛大街上使用电力照明;1889年开办电报局;1904年英租界内建设新的排污系统,1908年开始安装化粪池;1906年开始使用电话,1908年开始使用自来水……沙面岛变得越来越宜居。
           1915年7月的“乙卯水灾”,使得沙面岛被洪水吞没,不少建筑被损坏。故我们今天所见之建筑,大部分为1915年后所建。

                                            1932年沙面航拍照片(源自网络)
           

    三、今日沙面

           目前沙面建筑群里有近代各类典型建筑,如浪漫主义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券廊式建筑等;按照用途分,有西方各国的领事馆,有银行﹑洋行、公司、住宅、医院、教堂等。它们是中国近代史、建筑史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1996年11月20日,广州沙面文物建筑群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沙面现状图 (源自《近一个世纪的神秘面纱:沙面》)
                  沙面岛左下角“长胖”的部分为1979年修建白天鹅宾馆时向珠江填土而拓展的面积   



    *注:以上图片,除说明出处外,均源自《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一书。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参考资料:
    1.钟俊鸣 主编,《近一个世纪的神秘面纱:沙面》,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英]孔佩特 著 于毅颖 译,《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3.[美]嘉约翰 编著 [美]李国庆 陈垚 译,《清代广州旅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4.粤海关博物馆 编,《粤海关历史档案资料辑要(1685-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5.[美]范岱克 著 江滢河 黄超 译,《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6.陈国栋 著,《清代前期的粤海关与十三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美]魏斐德 著 王小荷 译,《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增订版)》,新星出版社,2019年版;
    8.[澳]黄宇和 著,《叶名琛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该文发表后,有人提出了质疑,以下是我的回答:

           看了这篇文章后,有人对文章中“1859年,在当时占领广州的英、法军政府的要求下,广东督抚同意选址沙面岛作为英、法两国在广州的租界”这句话提出了疑问:当时有军政府吗?如果有军政府,为什么还要广东督抚的同意呢?我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当时有军政府。1856年10月,因“亚罗号”事件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1月5日,英法联军攻入了广州城,“六不总督”叶名琛被俘虏,广州城落入了英法联军之手。广州被占领后,英法联军成立了占领委员会。广东巡抚柏贵表面上依然是当地的最高长官(由于叶名琛被俘,占领委员会给柏贵升官,替代叶名琛成为两广总督和外交大臣。后来,咸丰皇帝认可柏贵暂时代理这些职务),实际上他却是英法统治的傀儡,他的所有决定必须得到占领委员会的准许。而真正的权利在占领委员会的三位外国人手中。其中,巴夏礼掌握了大部分权利,可单独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柏贵以及后来的所有继任者所发出所有文件都由巴夏礼草拟或者批准——“巴夏礼留下来成了这个城市的军阀式省长”——称之为“军政府”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拥有最终决策权。英法占领军直至1861年10月21日才从广州撤走,为期3年多。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督抚同意?在英法占领广州的3年多时间内,占领军与广东政府之间是合作关系。双方都需要维护广州城稳定的秩序,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以柏贵为首的广州城的清朝大员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抗议,这是因为,虽然占领委员会有最终决策权,但也会考虑清朝大员的合理诉求——毕竟,不合作则无法维持广州的秩序。

           以上说法,有文献可证。以下两份原始文献收藏于伦敦的英国国家档案馆,是当年占领委员会与(代理)广东巡抚之间的公文,并且与沙面岛息息相关:

          第一份文献是1859年7月6日巴夏礼、马蒂诺(占领委员会三位委员之一)致毕承昭(代理广东巡抚)的公文,其大意是:自1856 年商馆(十三行)被焚毁后,英、法商人在广州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居住及经商。有两处可建新商馆区以满足外商的一切需求。一处是毗邻原商馆区东侧的西濠口地段,这里所有的民房亦于1856年被焚毁。另一处是沙面,但涨潮时此地会被淹没。如用西濠口则需向业主付地价银,如用沙面则需修整,工程需时约一年半。中国官员若能保证一年半之内按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派来的总工程师的要求完成沙面修整工程,则不作强买西濠口之打算。预计工程费用需264000元,可在中国应付赔款中扣除。沙面工程完成之前,中国官员应禁止在西濠口重建民居。
           第二份文献是1859年7月8日毕承昭致巴夏礼、马蒂诺的公文,其大意是:沙面系官地,英、法政府应向中国政府租赁,并按在上海的方式缴纳租金(上海租界模式)。从第二份公文可知,代理广东巡抚毕承昭否决了英法强买西濠口之打算,并对沙面岛的租金提出了要求。最终的结果是:英、法两国同意选址沙面岛,并为租赁沙面岛支付租金。










28 浏览   0 回复
相关动态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