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春华渡槽   

  • 元元 2024年8月19日

    从湖南长沙市往东,驱车驶上长沙县S206线公路,刚进春华镇境内,远远就能看见巍峨雄伟的春华渡槽,十里飞虹,若苍龙出海,在丽日蓝天中游弋。渡槽气势雄伟,巍然古朴,龙头东起武塘大队的夷山,飞渡捞刀河,跨越武塘、春华两地数千亩农田,龙尾止于天鹅山南坡。
      春华渡槽长2000多米、高25米,108个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每逢春灌时节,春华渡槽就会开槽放水,渠水在云天中流淌,奔向广袤田野。1978年8月3日,渡槽竣工、引水东行,灌溉滋润数万亩农田,春华渡槽现已成为湖南省跨度最长、保存最为完整、至今仍在发挥效益的大型水利设施。
      筹工筹劳 修建渡槽
      20世纪50年代,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到春华镇调研。为解决春华、谷塘、黄花等几个乡镇的干旱缺水,他向国家争取投资200万元,在春华镇域内修建一座中型水库——红旗水库。为了建好这座水利工程,春华镇投工投劳7万多人。
      20世纪60年代,为让红旗水库之水流灌谷塘、黄花境内,张平化派专人勘测、绘图,准备修建大型渡槽引水西渡,后因历史原因一度搁浅。
      1976年,新任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再次到春华镇调研。了解情况后,他向国家争取水利投资500万元,修建春华渡槽这一计划被提上议事日程,附近百姓拍手叫好。
      当时,全县各个乡镇聚集的劳动力成为了修建渡槽的主力,生产队负责提供劳动人民的口粮,湖南省水电三处担任技术指导,机械公司提供器械。国家供应的水泥有限,春华人民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捞刀河挖砂做基。
      修建浩大的渡槽,所需资金甚巨。然而在建设时期,地方和国家财力有限,工程修建靠的就是众志成城。“全县各个村镇选送的青壮年自己带碗筷、带被子衣服,一干就是两三年。生产队出口粮,计工分。”长沙县春华镇花园村原党支部书记祖正辉说,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挖土打洞,只能靠人们用最基础的工具铲子、铁锹,工具下不去的地方,就用手去扒。
      群策群力 攻坚克难
      从旋转的石梯拾级而上,举目远眺,一座座高大雄伟的桥墩由远及近映入眼帘。数十吨的桥墩,在没有起重机的年代,是怎样竖立起来的?
      当年的建设者们回忆起春华渡槽的修建过程,那时没有高架吊塔,数十吨重的水泥槽身,每节都要吊到25米高的半空中去安装。从省城来的水利建筑专家想尽了办法,他们从施工的民工中,请来那些有经验的泥工、木工,召集大家在工地上开会,虚心向他们请教。群策群力下,大家终于想出了采用杠杆原理支撑用力的办法,硬是把那些数十吨重的槽身,一节节吊了上去。
      曾参与春华渡槽修建的曹福潜说:“春华渡槽共108个桥墩,桥墩之间间隔20米,每个桥墩由8个石墩砌成,每个石墩重量不等,最轻的也不低于十几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我们只能靠人力和简单的器械用杠杆原理将石墩拉上去。上百人喊着号子,齐心协力才能扶一级台阶上去。”曹福潜用手抚摸着渡槽桥墩粗糙的表面,感慨良多,经过数十载的风吹日晒,笔直挺立的桥墩显出了厚重的沧桑感。
      渡槽建好后,春华镇久旱逢甘霖,从颗粒难收的贫瘠之地成为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1985年,在全省开展的大规模吨粮田建设竞赛中,春华镇创造了“三捧金杯”的佳话。1987年,春华镇成为湖南省第一个成建制过吨粮的乡镇,春华渡槽更被誉为“三湘第一飞渡”。
      “每次看到高耸天空、横跨田野的渡槽,眼前就会浮现出当年热火朝天建渡槽的场面。”曹福潜说。春华渡槽的潺潺清泉不舍昼夜地流淌,灌溉滋润着沿线数万亩农田。湖南第一渡槽,犹如一座横卧的长碑,记载着春华岁稔年丰的幸福。



1326 浏览   0 回复
相关报告
相关动态
  • 2024年8月19日 水牛 赞了话题
  • 2024年8月19日 流苏 取消了点赞
  • 2024年8月19日 流苏 赞了话题
  • 2024年8月19日 老遇好运 赞了话题
  • 2024年8月19日 嫣然 赞了话题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