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河水如何十字交叉?   

  • patch 2023年6月06日
    课题时间是2023年6月4日。

    二毛在做南沙河-京密引水渠出走计划时,发现会经过两条河的交汇处。地图上看,两条河像十字路口一样直接交叉在一起。我们都很好奇,水是如何十字交汇的呢?带着这个好奇上路。

    从“前沙涧”车站起步。我们到达集合点,发现这段南沙河就叫沙涧河。集合点的桥南北河边,新修的沿河公园名字,就是沙涧河公园。除了河边的公园道路、绿化,河中也广植荷花。荷花夹在两岸边茂盛的芦苇中间,野味十足。
     

    公园面积很小,只在河边延伸了百十米长,再向外就是芦苇满布的河道,是一条野生河流。我后来查询沙涧河的信息,只找到下面这条沙涧河河道景观改造的招标公告,我猜想就是我们看到的小公园河道改造的项目。



    不知道谁在桥下河水中发现了小龙虾,大家都下来一捞究竟,收获了好几只个头很大的。




    然后沿着河边窄窄的水泥堤岸行走



    遇到一棵桑树,收获一袋桑葚




    河岸并不连续,在不能继续的地方遇到了栅栏门,出来继续在河边小公路行走,没有了树荫,不过有哈哈镜



    还有这一墙的奔马,我从马身旁经过居然没有发现,晨晨发现,让妈妈拍了下来。



    走了没多远,河向左转了一个90度弯,进入后沙涧村,这里的河边公园修整的很好,我们坐在石桌旁休息。



    河北岸是后沙涧的乡村平房,南岸是成片的高楼,一河之隔,城乡两隔。




    走过一片林荫不足的林荫道,重新回到河边,就到了地图上沙涧河与京密引水渠交叉的地方。原来两条河并没有汇在一处,而是立交而过。引水渠上的一座桥就是沙涧河的过河桥。后来在引水渠上看到多处这样的流水桥,原来桥并不只有下面可以流水。



    在两河过桥处,一棵大杨树两人要两人合抱。



    从沙河转到引水渠,一路南下,是熟悉的渠边景色,静匿的小路,高耸的杨树,路边坡地上的坟茔。这次遇到几个渠边卡拉OK爱好者,对着手机或pad放声歌唱,音响里传出嘹亮歌声。




    路遇大狗,宠爱有加



    然后就是一段强弩之末的河边艰难行进。经过两三个“最后三公里”,终于进城了。遇到这样一个不知何意的交通标志。



    在麦当劳遇到这样一位穿着如此应景的年轻人。



  • 穿山癸
    @小撮 明代以后,白浮济漕弃用,当年的遗迹难寻,故纸堆里查找专门的资料怕就要费些周章了。
    2023年6月08日
  • chenyi
    “此路不通”,那个交通标识。
    2023年6月08日
  • 小撮
    @穿山癸 谢谢癸哥细致的曝料。不知道去哪里可以查到京密引水渠修建之前引水济漕工程的详细材料,清国和民国的相关档案应该还有保存吧。
    2023年6月08日
  • 穿山癸
    我的实地观察:京密引水渠在昌平,从兴寿镇到马池口镇与其他河道的交叉,较大的河道如蔺沟(沙沟河)、东沙河、关沟(辛店河)保留了自己的天然河道,京密引水渠走隧道从河下穿过,稍小的河道如孟祖河(讲礼河)、虎峪沟(幸福河)走隧道从京密引水渠下穿过,更小的几个网络地图都不标注名称的小河(崔村镇大辛峰西辛峰一带)则采用水道桥(渡槽)的立交方式跨过京密引水渠。
    2023年6月07日
  • 小撮
    @穿山癸 引水济漕工程若不使用渡槽,如何防止在水渠与更大河道交叉时发生紊乱?比如,当引水渠经过沙河时,渠水大部经过沙河河道下泻而只有少部分水流进入对岸渠道,毕竟沙河河道更宽,容量更大。如果是小河道,可能是大部汇入引水渠,甚至如果将小河道下游河口筑坝,可以全部引入引水渠。或者说,引水渠之所以取道山脚,就是因为交叉溪流的上游河道较窄,不至于发生大量水流损失。引水渠如果将交叉河道上游全部截流,也是没有问题的。截流处下游加上闸门,可调剂流量。
    2023年6月07日
  • 穿山癸
    @小撮 郭守敬引水济漕的西绕南转,最主要原因是沙河与清河间地势低洼,无法从白浮泉向帝都直接东南向引水(两河间距太大,渡槽之类的立交工程在元代不大可能实施,不如绕行经济),顺带汇聚了沿途西山各山涧出来的溪流,汇流下游肯定有分流设施保证沙河清河有水流淌。罗马发端于台伯河下游相距较近的七个小山丘之上(实际上意大利很多老城镇都建设在山顶上),其引水渡槽高达十数米甚至数十米,自然是为了克服山丘间和水源高山间的低地落差,但间隔可能并没有沙河清河两河间大。另外罗马还有坎儿井之类的水利工程与渡槽互补。
    2023年6月07日
  • 小撮
    @穿山癸 引水济漕目的不是饮用,而是补充运河水量,所以必须不能河道立交,否则就达不到补充运河水量的目的,济漕引水渠沿北山-西山脚画了一个弧,承接了每条山谷中涌出的溪流。不过古罗马渡槽应该会与自然河道立交,不是担心河水污染了泉水,而是要保持水的高度,引到城市之后成为自来水。
    2023年6月07日
  • 穿山癸
    古代大概不需要河道立交,那时没有什么严重污染的城市或工业排水,不需要与其他水道隔离。
    @小撮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里有科普介绍,据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的考证,现代的京密引水渠与郭守敬的引水济漕,大部分水面重合,其余河段则在一二百米内平行。
    @patch 那个交通标志是提示前方断头路或此路不通。
    2023年6月07日
  • 小撮
    对了,引水的“立交桥”应该叫渡槽,郭守敬时代应该也有这个技术了,古罗马就广建渡槽了。
    2023年6月07日
2126 浏览   13 回复
相关动态
  • 2023年6月20日 永如 赞了话题
  • 2023年6月08日 穿山癸 回复了话题
  • 2023年6月08日 王山而 赞了话题
  • 2023年6月08日 chenyi 回复了话题
  • 2023年6月08日 小撮 回复了话题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