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记录】
8:45 三合庄车站下车,下铁路,沿水泥路左转,北行。入冬以来出走多次,头一次冻耳朵。
9:05 到慎水港,左转,离开公路,进沟。与一个牧羊人攀谈,得知两个情报:1、北边这座山叫“喀杈山”,地图上标的“喀权山”有误。2、翻山进千北沟有路,但很难走。
9:45 到达摩崖造像。同伴们“考古”的时候,我沿着造像东南侧一条路往前走了上百米,迂回上一个山头,路继续向东横切,不知所终,这条路路况不错,爬坡的地方有迂回的石级,是一条颇为考究的古道,疑似进香之用。时间所限,不能探出究竟,后会有期。回到同伴身边,考古、思古、怀古已告一段落。合影,然后告别造像,沿一条“腰带”向西,绕山而行。这段路是我刚才查看过的那段路的延伸。横切结束后是盘旋上坡,脚底均为人工修砌的石级,工程浩大,施工质量优良,堪与南梯媲美。这条路是此行最大收获,我们为它命名为“喀杈古道”,道旁一块石头上,留下了独行叟的墨宝。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沿喀杈古道上行,期待另一个天生院的发现。上升结束,没有发现建筑物,面前是一个岔路口,向左,路的延长线通往一个垭口,向右,路转到山坡另一面,看不出其走向。我向右探路,转过山坡,到达一个开阔平台,平台上有规模很大的废墟,但我没找到碑文,无从判断它是庙宇还是村庄。平台下方就是摩崖造像,但从正面直接上不来,须由侧面的喀杈古道绕过来。路穿过废墟,继续以喀杈山主峰为中心绕山横切,绵延不断,消失在视野之外。一条模模糊糊的岔路向左撇开,通往西侧的垭口。我离开大队既久,怕失去联络,便原路返回岔口,南瓜叶留在那里等我,其他人已经左转,开始爬升,目标是西南方向垭口。我们加快脚步追上去。这条路路况并不好,与我在废墟地带发现的通向西侧岔口那条模糊小道相仿。
11:30 到达垭口。垭口另一侧的沟,还不是千河口北沟,而是东沟的一条支沟,我们并未离开东沟流域,与北沟隔着最后一道山梁。沿着一条横切的小道向那道山梁靠拢,然后是一个小爬升,到达山脊,北沟就近收眼底了,对面的天生院也原形毕露,天生院所在的平台与沟底之间的地形异常陡峭,不敢相信我们上次就是沿着它下降的。这一次,我们面对的课题同样严峻。山脊这一侧没有明显的路,从山脊到沟底,前景仍不明朗,坡度好象有点过陡。我按照规划路线向右试探,横切一段之后,发现一条疑似迂回下降的路。顺着“路”所在大方向望去,似乎有一条稍微缓和的斜坡。于是招呼大家往下闯。灌木较重,手里始终有所依托,不必担心滑坠,坡度似乎越往下越缓。正当我期盼成形的横切步道在缓坡上出现之时,突然听到有人在大声呼叫。我寻声望去,喊声来自北侧的山坡,远远的有一个蓝色的身影。仔细分辩,尽管方音浓重,还是能听出他在阻止我继续下降。他是对的,我稍稍往前再走几步,就到达斜坡的边缘,下面是垂直的峭壁。“不要向下,向北,向北。”老乡不停地喊着,尖着嗓子,我能想象出他还在幅度很大地挥舞手臂。此时,上方也传来消息,PATCH发现了一条向北横切的明显的路,那正是我期待的,可我在下降过程中错过了它。我调转方向,往回爬坡,向那条横切的路靠近。在我前方,是一直跟在我后面的石山风云。独行叟和SSG没有折返,他们在较低的位置直接向北横切,老乡在遥控他们。一段艰苦的上升之后,终于看到了那条横切路。它向北通往一条侧沟,侧沟背后的垭口正是我在废墟看到的那个。
12:50 当我们顺沟下降,到达下层一个横切路口,与老乡会面时,我们得知,这条沟是由慎水港方向翻山过来,唯一一条可以降到北沟的通道,其他的沟、梁都有不可逾越的断点。那片废墟的前身就是一个庙,与摩崖造像是同一体系,喀杈古道也是它们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路口吃过饭,在老乡的建议下,不下降到沟底,而是顺时针横切,舍弃沟底的一段行走,由高处直接切到北侧隔壁的另一条侧沟。我们动身时,那位一直坐在我们旁边石头上有问必达的老乡突然消失了,消失得毫无踪影,消失得快如闪电,几乎能听到他消失时那嗖的一声。
这条横切路十分踏实,也十分迂回。绕过山坡,我们看见了对面的山腰部位那片桌面一般的平台,平台下方象一面墙,是一个完整的断层面,只有一个缺口,中间一条细细的线通往桌面,是从北沟到桌面的唯一通道。桌面上积木般的摆着三座房屋,彼此隔开百米的距离。路绕着繁复的曲线,我们看到桌面时,直线距离不过500米,中间却隔着一道深渊,要再绕行20多分钟,才能到达桌面。
14:00 桌面上迎接我们的,是两棵保存完好的柿子树,那满树的柿子已经转成古铜色,很有质感,几乎泛着金属光泽。柿树后面有一组岩龛,值得注意的是上面两层各一个小岩龛,大小仅容一个人盘腿而坐,里面筑了墙,构成两个小屋,有门有窗,一根粗木头搭在小屋底部,作为上下的通道。我怀疑这是僧人闭关修行的场所。
再向前行,便进入桌面上的主体部分,梯田、房屋、雕着花纹的石碾,生活气息仍然不散,收拾一下仍然可以居住。最吸引眼球的屋后的柿子树,看上去,自从结果以来,还没有人动过。那就让我们来做第一个尝螃蟹的人吧。柿子看来已经屡次经历结冰、融化的往复,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尝起来口感接近雪糕。如果换一个季节,效果会更好。
由桌面向东面垭口的距离并不长,只是路有点直捷了当,迂回较少,不停地上升。中间还有一道人为的路障,用树枝、灌木搭成的大形栅栏,不但牛羊过不去,恐怕野猪都难以硬闯,我们为此颇费周折。
15:00 到达垭口。东面山脚下就是东关上。垭口北侧有一所房子,用白色耐火材料搭成,分为三间,门上了锁,隔着玻璃窗,可以看到内部陈设,家具齐全,甚至有电视机。正房旁边的厨房开着门。房前是玉米地,残留的玉米杆根根直立着。路沿着玉米地边缘掠过,穿过一片松林。向下,又经过一片玉米地,一个旧房子。然后,沿着一道缓和的山梁,迂回而下。半路上看见一个路边有一个小洞,洞口仅容一只脚,深不可测,湿热的水汽由洞中冒出,貌似下面有地热。SSG和石山风云热烈地畅谈起在洞口上方盖一间节能型小屋的可行性。
接近沟底时,山梁由缓变陡,几处断点,须迂回攀岩而下,盖那山顶小屋的材料不是由这条路运输的,还有另一条横切的路迂回到更缓和的北侧另一条山梁,我们嫌远,没走那条路。
16:15 下降结束,到达东关上。时间已不容许经大峪沟走到张坊,如果改乘火车,时间又太富裕,漫长的3小时等待谁都难以承受。于是,安排变更为包小面直接到张坊。一个羊倌帮我们联系了车辆,车主叫二东。在等车时,我们与二东的老爸聊了一会,得知山背后桌面上的村子叫南沿头,属于王老铺行政村管辖,垭口上的房屋叫白草尖,是东关上行政村的11队。车来了,10个人挤上一辆小面,颇有些勉强。二东听说我们去过南沿头,很是吃惊,因为那边有“方向盘一样粗”的大蛇。
17:00 到张坊。一辆917正在出站,镜头切换十分及时。上车才知,917从今天16:30起改为4折。我们荣幸地成为新标准的第一拨受益者。
【财务记录】
北京西-三合庄6095次:4.5元
东关上-张坊小面:3.5元
张坊到北京917:4.8元
合计:1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