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加防火,进山倍缠磨。
山路多由村道演变而来,而山村常居于山谷之中。山谷一般是集水线冲击的小块平地,有水有地是山村选址的首要考虑。所以,山路最常见的模式是从山谷进山,沿谷底左右上升至垭口,通达山脊联络线,或者翻下另一侧山谷。
为避开村庄、减少麻烦,需要考虑从支脊上山的路,从备用计划里选择了棺材山地区(根据作者规划,这里指千榆路和四合村路以东、红新路和红南路以西、大石河以南的山区)的南部山脊线路线。原计划为一渡-铡刀背-澳水尖-加子鞍-白云坨-圣水峪,这条路线南面为平原,方便随时下撤,伸缩权宜,机动灵活。
考虑到一渡从沟里进山,可能遇到堵截,改为从下寺东进山,被拦则沿周张路东行,寻找突破口,故将计划修改为下寺东-澳水尖-加子鞍-白云坨-圣水峪。
早6点至广安门内候首班917直达车。早班车理论认为,欲至险远之地观奇伟、瑰怪,非常之景,须乘早班车。一则早出发不堵车,节省交通时间。二则把进程向前赶,为下山赢得更大余地。三则争取在中午热起来前完成主体爬升,保存体力。
6点11分,上车。6点45分,车到阎村,完成集合,手机调至飞行模式。7点5分经房山客运站,10分经周口店路口,30分经五侯路口,47分经大石窝,8点8分下寺下车。
经过戒备森严的下寺村口,来到东支脊脚下,开始向澳水尖进发。
(图:下视登山口)
这段爬升600余米,可分为三截,第一截从公路到防火道,第二截从防火道到圆顶,第三截从圆顶到尖顶,尖顶即澳水尖。按照命名规律,圆顶称为坨,尖顶称为尖,平顶称为顶,而山、峰等叫法多非古早称谓。
(图:爬上第一截,看第二、三截的坨和尖)
背后是十渡南侧山脊,能见度不佳,仅见三皇山和金字坨。
(图:西望三皇山、金字坨)
山坡上有个洞口,内有坑道分左右,容一人绰绰有余。左道被石块封死,右道有旁门,望之颇深。由于未带照明设备,没有深入。考虑道这里位于战备公路和战备铁路中间,疑原为军用,现已废弃。
(图:地道)
望着澳水尖爬升,10点6分登顶。
(图:澳水尖)
(图:回望来时路)
(图:登顶)
这里是周边高点,可以近观铡刀背,远观大洼尖-白云坨山脊,以及澳水尖通向白云坨的山脊。
(图:铡刀背)
(图:大洼尖、白云坨)
登山学界房山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冬春爬山,要到房山。论据主要有三:一是溶岩地貌,山形奇伟;二是植被低矮,视野宏阔;三是壶崖见惯,知行知止。
拍照毕,循山脊东北方向前进,或穿顶而过,或左右横切。
(图:窟窿)
(图:右切)
(图:左切,有明显小路通往南离河)
(图:穿脊)
下到慎水港-大峪沟垭口,12点20分左右复爬上加子鞍, 就地午餐。
(图:午餐地)
(图:左侧绕下加子鞍)
餐后快速下降,在岩间寻得北京市一级保护植物槭叶铁线莲,别名岩花或崖花,北京独有物种。一路上遇到过桃叶鸦葱,遇到过白头翁、遇到过独根草,但都不比这崖壁仙子皎皎如琼脂,淡淡似轻云,闲闲若新月,遗世独立,临风飘举,风姿卓绝。有诗赞曰:
独向悬崖峭壁开,
行人思慕寻芳来。
云居甘守清风岸,
月镜光含栖凤台。
惜景但择春孟月,
爱洁故作色皙白。
奇花长伴绝岩立,
不染俗尘一点埃。
(图:槭叶铁线莲)
(图:独根草)
(图:白头翁)
(图:桃叶鸦葱)
上升后再降至化唐沟-云居寺垭口,开启最后一段500米+的爬升。
(图:化唐沟-云居寺垭口)
这一段轨迹凌乱,路痕难识,多次走错调头或者切回正途。大体而言,有三层崖壁:第一层崖壁右路通上太湖下方,正途为左路向上;第二层崖壁左路沟中直拔,右路细小,间次绕上,我们选了中路的大石头,上拽上托,爬了过去。第三层崖壁慢慢露出了南侧绕沟上脊的路。这片区域施工人员拉水管上山,又在山路上挖坑种树,未来小路还将演化。
(图:路痕散乱)
抬头看到,白云坨南侧山梁上遥遥伫立着一面屏风山顶和一个仿佛巨石阵的石堆。
(图:山脊)
(图:巨石)
沿山脊前进,经过上太湖垭口、石槽水垭口,向白云坨挺进。15点35分登顶。
(图:上太湖垭口)
(图:石槽水垭口)
(图:白云坨)
合影后开始下撤,从五眼井去圣水峪。
(图:远望棺材山、南梯)
17点20分,到村口小卖部喝啤酒、吃冰棍,才听店主说公交站前移到上方山东门了。店主可能经常出山拉货,但对公交信息不熟。房15路应是半小时一趟,冬季末班18点半,夏季末班19点。坐6点的车回城,随车轻摇,和风吹拂,夕阳映红了路边的山景,新的计划逐渐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