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哥当手快,已经发布了出走报告,我也赶紧整点儿有关了思台地名的胡思乱想,算是结题。
【了思台名称的来历】
了思台是高芹路边昌平境内的一个地名,是山沟里一块面积相当大的台地,地处高崖口西偏北约7.5公里,电子地图还标识为“北京市足球运动协会培训中心”。以前出走时,见过这里的彩绘牌坊柱上挂着一块木牌,好像是“北京足协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之类的名称。现在,牌坊的色彩已经斑驳,木牌也不知所终,里边的建筑更加破落,连那片曾经貌似足球场的平地也翻作耕地了。
在被官家征用之前,了思台应该是个村落,被征用之后原居民自然是迁往他处了,其东边不远有个“新开村”或许有关。我以前查过了思台的来历,但没有结果,也未见新开与了思台有什么关系。只有以下文字述及了思台归属的变迁:
『了思台的土地在50年代以前一直属于流村镇溜石港村,1956年,与北郊农场、南口农场、十三陵农场几乎同时被市农场局规划为市属农场,总面积约3000亩。60年代初由北京起重机厂用于高炮试射,面积有所减少。80年代末,停止高炮生产后,改造为原北京起重机器厂的职工疗养所,1994年后停止接纳职工疗养,用于北京国安少年足球训练基地,2002年以后一直闲置。』
很多人把“了思台”读作Liào-sī-tái,“了”读去声,但我却一直读作Liǎo-sī-tái,“了”作上声,因为有“人世几回伤往事,了思台上了尘思”之类的说法,“了思”应是“了却思念”之意。但最近两次乘坐昌33,车上有站名语音播报,到了思台的播报却是“前方到站是Liào-sī-tái”,“了”是去声,那就应该是“瞭望”的“瞭”了,“瞭思”是“瞭望、思念”的缩简,“了思台”应该写作“瞭思台”。
个人猜测了思台来历或与杨家将故事有关,北京一带与之有关的地名很多,“流浪庄”“令公”“挂甲塔/峪”“百望山”之类,不胜枚举。莫非是佘老太君曾在此处瞭望、思念前方作战的夫君骄儿?但瞭思台北边一沟之隔的北齐岭(因其上游北齐长城遗址而得名)比这里高出许多,这里实在不是适合瞭望的地方。
出走归来,再做网络搜索,有结果显示:『了思台原来叫撂子台,与西峰山的望儿坨一样,都来源于宋杨家将的传说故事。』但故事却是『穆桂英在此生子,因战事紧急,穆桂英把孩子[杨文广?]暂放在密林一个山洞中,派一名随身侍女看护,又带兵杀向敌阵。当地人为纪念杨家将,将此地叫“撂子台”,年深日久叫白了,叫成了“了【瞭】思台。”』
撂子台演化成瞭思台虽不无可能,但诸如此类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往往是后人牵强附会,不可太当真。即以杨家将故事为例,与其同时的潘美护国之功或在杨家之上,传说中却演变成了卖国求荣的大奸臣,杨六郎延昭原本是杨业长子,只是辽人以为其是将星六郎星宿下凡而讹传为排行老六,八姐九妹是演义,四郎探母是传说,宗保纯属虚构人物,文广才是六郎之子、杨业之孙。
我觉得,“了思台”未必就是“瞭思台”,这里的“了”应该读上声Liǎo,取“了却”之意。了思台之南3公里处有金银山,山前有白瀑禅寺,禅寺虽是新修,却是重张,根基已近千年,本应是清心寡欲、切断凡尘之所在。了思台更可能与白瀑寺有关,这里可能是犯戒僧人闭关思过、了却尘念之处。
况且,“了”“瞭”在过去的繁体字里并不相通,1950年代推行简化字,二者才合并成为一个“了”,但之前“了思”不会写作“瞭思”,除非是识字很少的人。1980年代,新华社创办《瞭望》杂志,才恢复了“瞭”的规范字身份,当时还发生过争议。倘若有繁体字有关了思台的资料,不需要其他史料,就能为“了思台”或“瞭思台”正名。
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