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故事   

  • 天马 2016年12月04日

    【进程】
    9点半,山下褒忠山林场;

    10点半,白云关、报恩寺遗址;

    11点半,山脊机耕道,部分人去大尖峰,部分人去二尖峰联系中餐;

    13点,二尖峰,用餐;

    14点,下山。

    【附录】

        有故事的山

     

        就象每个人都有或为大众所知或为旁人不知的故事一样,每座山都是有故事的,名山高山尤盛开,这从各类地图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地名可以得知。虽然这些故事或真或假,或虚或实,亦无需过多计较考证,毕竟我们只是来爬爬山,不是来考古究史的。

     

        故事1

       褒忠山最早的名字没有考究,但其曾名“贞女山”,却是有史可考。相传有邱氏二女终身不字(嫁),于此山修道成仙,乡人感其德,念其恩,便改呼山名为“贞女山”。为什么要终身不字?没从考究,留待各位看官细思量。

     

        故事2

        今之褒忠山名,亦有故事。传:宋末,乡民刘叔荣起兵抗元,踞山不屈。最后,兵尽粮断,誓不投降,坠崖牺牲。坠崖处如刀削斧砍,岿然耸立,后人为纪念他,褒奖忠义,将其跳涯的石头命名为“舍身岩”,将山名改为褒忠山。从登上大尖峰的途中来看,峰如矛刺,直插天空,尖峰名符其实。欲登其峰,必经石径,陡峭狭窄至极,其下,深涯万丈,沟壑纵横,以至有一走友因恐高而不敢登顶。
    登上大尖峰,一览众山小,山上云缭雾绕,朦胧迷离,壮哉美哉!

       

       故事3

        白云关。沿登山小道而上,道旁一巨石上镌刻着“白云关”三个大字。白云关地势险要,下即陡涯,隔林可闻瀑布轰然下泻,其声不绝于耳。此所谓白云出入之关口,白云“出关”,则关下云雾迷漫,而山头晴朗碧透;若白云“入关”,则山头云遮雾盖,而关下清明如镜。以今日亲历来看,此故事基本真实,不过关口处未必如黑白分明而已。

     

        故事4

        知青点。白云关稍上,报恩寺遗址处,有一处青砖整舍,在高耸的云杉、苍翠的青山印衬下,宁静而优雅,即为知青在林场的驻点。自1965年至1979年,58名知识青年,响应号召,艰苦创业,栽树护林,洒下汗水,奉献青春,丰满岁月,其中还有6人长眠于山上,真是可叹可赞又可憾。今人游行于杉林丛中荫处,当感前人栽树之功!

     

        故事5

        出走的故事。计划从知青点直攀大尖峰,丛林深处,无径可觅。甚至连上二峰尖的小径都没找到,便咬牙从极陡峭的林中硬往上闯,走友们亦步亦趋,紧随其后。所幸不久即接上小径,未耗更多体力。到达通往二尖峰的机耕道上时,邂逅一大群登山者,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双方拔刀相向,实在是娱乐之极。后又握手言和,合影留念。KK走友100次出走,请大家吃了一只土鸡,以示庆祝。

     

       这些故事,有的是出走得知,有的由网上查阅,但今天最大的收获却是将网上的故事在出走时一一得到了考察与验证,结论是基本属实,如果说有点虚狂的话,那也只是运用了一点文学修辞手法而已,夸张了一点。这个,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之所以把这些故事记一记,是因为开题出走褒忠山,在出走社尚属第一题,想给大家一点基本介绍,产生一点想象、一点向往。

     

        不管因为何种原因,我对今天的出走感觉非常好,印象非常深刻。钻林子的时侯没下雨,甚至还有一丝阳光泻出云中;登上大尖峰时,可见云起雾涌,云海深处,偶尔露出小片山林,疑为海市蜃楼,天上人间;下山时,下雨了,云雾弥漫于山间,可闻人声,不见人影,一种登山后的惬意,一种清心脱尘的安宁。

      【开销】

      交通费60元,中餐25元。

1053 浏览   0 回复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