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立场   

  • 路郎 2016年3月21日

    题记:

    历史所研究的并不只是物质的事实和机构,它的真正研究对象是人类心智;它应该探求人类心智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同时期曾经信仰过什么、思考过什么、感受过什么。

    如果说今天的人类不再像25个世纪以前的人类那样受束缚,那是因为人类现在不再像那时那样思考了。——摘自《上帝之城(奥古斯丁)》序言

     

    推荐图书

    《这是我的立场—教改先导马丁.路德传记》

    豆瓣书评:

    ——第三次重读这本名著,依然热血沸腾。感慨万端。路德之于路德宗、德国和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正如作者在搁笔之际所叹惋的:几百年来,再无法找到可以匹配之人:“没有一个英国人在自己的同胞宗教生活中拥有类似的地位,那是因为没有一个英国人能有路德那样博学”。

    ——整本书让人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信心,什么是真正的决心。马丁.路德的传记不应该只留给德国人读,它值得让全世界的人来细细品味。

    ——向我的中国读者再一次推荐这本书——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路德。

    ——这是绝对值得一读的精品。把一个暴躁而又古板的天才型人物刻画得维妙维肖。

    路德此等天才确实不应被埋没,可以说,没有路德,就没有德意志后来辈出的天才(巴赫就是直接受其影响的),路德关于家庭的观念也深得我心,而且写得非常风趣。路德的教诲也是非常容易理解而且意味深远,他的桌边夜话则是非常风趣幽默。

     

    书摘分享:

    ——有个德国历史家说:三百年来其实只有一个德国人曾真正了解路德,那人便是巴赫。 

    ——历史并不是一纸人类土地拓展的记录,也不是以开拓更多土地作为崇高的理想。历史是无数的朝圣者,从泪谷步行至天上耶路撒冷的旅程。今天逝去的,某日便要起来,与那先前已离去的,一同站立在审判者的宝座前,聆听祂说:“干得好。”或是“离开我,到那永火之中。” 

    ——至此,我们对上帝有一新的认识:全然可畏的上帝,同时也是大有怜悯的上帝。怒气与爱互相销融在十字架上:罪的丑恶不能被否认或忘却,但上帝愿见罪人回转得生,而不忍见他灭亡,故而借死亡的苦难觅得和好之法。然而,这并不意味上帝儿子的牺牲平息了天父的怒气,也不是借着救主勇于舍己的善行弥补了我们的不足。真正的原因在于上帝自己,透过无法言喻的方式,借着基督所受的极端苦难,叫世人与祂复和。 

    ——奥秘仍未完全揭开,上帝有时还是隐藏在云里。我们几乎以为有两位上帝,一位是不可知的玄妙之神,一位是在基督身上显明出来的上帝。上帝是烈火,但祂的火焰是为洁净、精炼和医治而发出的。上帝也不是无为而为的上帝,因为十字架不是终结,祂舍了自己的儿子,让祂下到阴间,又叫祂从死里复活。假如我们要得到新生命,愿意与祂在罪里同死,上帝也必叫我们与祂儿子一同复活。 

    ——谁能明白这些事?哲学不能相提并论,唯有信心可掌握这高深奥秘。十字架的愚拙向聪明通达之人是隐藏的,理性于此无用武之地,它无法明白这类事物:上帝将能力藏于软弱,将智慧藏于愚拙,将恩慈藏于威严;又将祂的公义纳于罪孽中,将怜悯收在怒气之内。

    上帝竟在基督里成就了这一切;至高至圣的上帝同事也是大有慈爱的上帝,无可形容的美荣竟然降卑成了肉身,忍受饥寒、死亡与绝望之折磨。我们见祂躺卧马槽里,见祂劳碌于木匠的店中,最后见祂遭唾弃,被压在世人的罪担下死去。

    福音不仅是神迹,更是旷古奇闻,从头到尾充满不可思议的力量。

    ——路德的上帝,不是一个幻想众男女神明环绕清澈水池嬉戏或在奥林匹克山上饮宴的希腊人,而是像摩西的上帝一样,是居于暴风云中并乘着风的翅膀而行的上帝。祂点头,地便震动,万民在祂面前就像水桶中的一滴。祂是有威严和权能的上帝,不可测度,令人畏惧,使地荒凉,并在愤怒中施行毁灭。

    然而,那位全然可畏者也是全然怜悯者。“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祂的人”,但是我们怎样知道呢?——在基督身上,惟独在基督身上。

    这位生命的主,生于污秽的牛栏,被众人弃绝、嘲笑,并以罪犯的身份死去,呼求上帝,得到的答复只是地大震动,日头隐蔽,甚至被上帝离弃,就在那个时刻担当了我们的罪孽,除去我们的不义,且践踏地狱万军,在那全然可畏者的忿怒中显示祂向我们永不舍弃的大爱。 

    ——如今,路德不再在风吹残叶的响声中战栗,不再求告圣亚拿,相反地他能站在暴风雨中嘲笑雷轰和闪电,是这种力量,使他坦然说出:“这是我的立场。我不得不如此。愿上帝帮助我。阿门。”


847 浏览   0 回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