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
8:10 昌平北站
9:00 果庄
11:40 中峰东垭口
12:30 玉虚观
13:15 斗姥宫
13:50 下至沟底水泥路面
14:15 出沟崖大门
13:10 昭陵公交车站
【附录】
(1)本次为第四次进沟崖,基本摸清了沟崖的地形。第一次下午5点多天快黑的时候由虎峪-沟崖垭口东向进入,就急急忙忙下山走西南西沟-主沟出去了;第二次下午两点多由沟底水库西南山头北向翻入,走了北西沟-斗姥宫-玉虚观-西南西沟-主沟出;第三次由中峰东垭口南向入内,走西北西沟-西南中沟-沟崖虎峪垭口出。本次由于半年多未出走,由果庄走成熟路线翻进沟崖就觉得疲劳了,后面两道翻越山脊的计划路线没有执行。
(2)沟崖原属十三陵林场管理,现在好像金隅集团也有投资。这几年建了不少盘山石阶小路,对主要游览路线加装了铁链护栏,沟底的水泥路也拓宽了至少两米,还加宽了泄洪道。
(3)昨晚整理了一下网上有关沟崖的材料,见最后的综述,里面还有两段夸大其辞的传说。今早又详细查看了沟崖的10米等高线地图,网上有关沟崖的游览图很是模糊,但8道沟谷、9道山脊、22座山峰环拱倒是可一一对应,只是名称在游览图上瞧不清楚。8道沟谷和9道山脊我将其分为四组,下面做个简单的叙述。
(4)沟崖北面两条沟北西沟和北东沟,这两条沟相对较长,前者长约2000米、最高点海拔820米、最低220米,后者长约1600米、最高点海拔640米、最低200米。北东沟和德胜水库相隔一条比较平缓的山脊,脊长2100米,此山脊西支脊已修硬化小路,而整个山脊已成片绿化,低处有防火亭,所谓“南川午月”就在此处”。整个山坡全是绿化小土路,所以这条不高的山脊理所当然成为翻进沟崖最简单的路线。北西沟内原有岫峰观,周围有景点五处,所谓“松桥隐雾“就在此处,沟内小路密集,前往斗姥宫的小路已做了硬化。北西沟和北东沟相隔一条岫峰山脊,脊长1700米,本次探路原计划从果庄爬上620米高的山头后,走此缓降的山脊,山脊上已修了硬化小路,低处有个观景平台,估计以后会修观景亭。岫峰山脊两侧山腰都修有硬化小路,东侧小路可直下北东沟,沟底已平整出宽5米的土路。
(5)沟崖西北面两条沟西北东沟和西北西沟,这两条沟都比较短,前者长约700米、最高点海拔920米、最低560米,此沟为果庄-沟崖传统路线,后者长约800米、最高点紫极峰海拔960米、最低560米。西北东沟和北西沟相隔山脊,脊长2000米,高处为东峰,山脊中部有盘道庵景点,所在硬化小路是最早开发的,山脊低处为瑞峰。东峰山脊高处山腰有斗姥宫,宫下危崖有一处景点,宫上有一线天和沟崖双瀑两处景点。西北东沟和西北西沟中间为中峰山脊,脊长800米,山脊上有沟崖最著名的玉虚观。西北西沟和西南西沟之间还有许多非常短的小支沟,沟内有些溪水,冬天可以看见冰瀑。支沟之间的支脊上有些风化严重的石头,如将军石等。两条沟在低处构成小环线,可以说沟崖的精华都在这里,比如“危峰夏雪”、“古洞春风”、“西寺子钟”。
(6)沟崖西南面三条沟,长度中等,前者西南西沟长约1100米、最高点海拔880米、最低390米,西南中沟长约1100米、最高点海拔850米、最低340米,西南东沟长约1000米、最高点海拔710米、最低300米。西南西沟和西北西沟中间隔着山脊,脊长900米,高处为玉女峰,中部为西峰。西南西沟低处有古代的石阶小道,两旁有“寒泉漾玉” “磴道穿云”等景点。西南西沟和西南中沟中间的山脊脊长800米,后者沟口为“飞瀑垂帘”景点。西南中沟和西南东沟中间的山脊脊长700米,高处小垭口为虎峪至沟崖传统路线的必经之处。
(7)沟崖东南只有一条主沟,沟长最短,只有500米、垭口海拔400米、沟口270米,沟内已铺硬化小路直达垭口,本次探路原计划走这条沟,翻过垭口再择路前往小虎峪山。西南东沟和东南主沟之间山脊不完整,山腰有高低两处小平台,两处平台之间的支脊长约600米,靠近东南主沟西侧的南面支沟已修了硬化小路直达高500的山脊,低处小平台很早就建了观景亭,东南主沟和南面支沟间是否有小路相通还待证实,如此还能形成一个小小环线。
(8)以上基本按逆时针顺序论述了沟崖8道山脊,最后一道东南山脊长约2000米,最高山头海拔500米,最低处为沟崖大门海拔140米。山脊东部有个高约270米的平缓垭口,垭口北坡低处陡降到沟崖小水库,南边山坡周边全部绿化,山脚有一处平房,平房使用人养了数量不少的狗。
【开销】
往返公交刷卡共计2.50元。
网上有关沟崖的材料综述如下:
昌平十三陵德胜口沟崖,就是昌平清代“燕平八景”之一的“沟崖双瀑”所在地。这里“沟中有崖、崖下有沟、沟沟相通、崖崖相望”,有“九龙叠水”之称,因此又称“沟沟崖”,简称“沟崖”。 清康熙十二年(1673)编撰的《昌平州志》曾载有沟崖八景,即“飞瀑垂帘”、“寒泉漾玉”、“危峰夏雪”、“古洞春风”、“磴道穿云”、“松桥隐雾”、“南川午月”和“西寺子钟”。
沟崖位于昌平区北部十三陵镇域内,为德胜口沟西侧的支沟。沟口南侧为德胜口村,北侧为德胜口水库,是军都山南麓狭窄谷地之一。沟谷由流水切割而成。入口处两山对峙,其间距仅十余米。沟口海拔约140米,建塘坝截流1座。沟谷呈东南—西北走向,谷内山势由外及里逐渐高峻,沟内植被繁茂,沟崖景区内树木参天、沟壑纵横、山峰叠翠,泉水叮咚,景区有8道沟谷,9道山脉,周围有仙人、玉女、中峰、东峰、西峰、瑞峰、岫峰、将军、步虚、五云、金华和紫极等22峰环拱,其中中峰、东峰、西峰、瑞峰和岫峰5座山峰最负盛名,中峰为五峰之首。
沟崖曾是我国北方佛、道两教胜地,有“北武当山”之称,在古时是北京道教的第二大宗教活动中心,仅此于北京的白云观。据说最初丘处机和尹志平到过此处。历代皇帝对神灵都是敬畏的,如果想风调雨顺,就一定要祈求上天保佑,从元朝开始,在沟崖建玉虚观,供奉真武,明清两朝皇帝对沟崖都非常重视。因为这里是玄武大帝的道场之一,玄武大帝也是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为北方之神。《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 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为水神,镇北方,主风雨。”相传真武神得道升天后曾被玉皇大帝封为"玉虚相师",故玉虚观供奉的就是真武大帝。明朝永乐皇帝钦定武当山为为"玄天玉虚宫"。其后道教人士在北京也大修玉虚观,供奉真武大帝。
道教中称庙宇有四种叫法:宫,观,庙,庵。所谓的宫一般是特大的庙,一般由皇帝授予和建筑,如武当山的太和宫、紫霄宫、玉虚宫等。观为比较大的庙宇,有较多的道士修炼场所。庙是指出家人修炼场所的统称,佛教的寺庙实际是来自道教的称法。庵一般是女道徒修炼的场所,一般是比较小的庙宇,道教称女道徒为坤道,庵也可以住乾道。
自元代中期,沟崖就大兴土木修建庙观,相继建造有玉虚观、碧霞宫、斗姥宫、西峰庵、东峰庵、瑞峰庵、盘道庵和西王母祠等,明清两代时鼎盛时期和湖北的武当山、青岛的崂山一样,庙、庵、观、宫达72处之多,常驻僧道500余人。方圆数十里庵观相望,庙宇绵亘,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场所,出家的道人均属全真派。清朝皇帝曾在十三陵地区赏给玉虚观二百亩地,碑上刻字永免国税钱粮。清朝直隶总督端方为庙宇题款“北武当山沟沟崖”。
沟崖附近流传着“柳大个儿沟崖扛木石料”的传说。柳大个与母亲逃荒至昌平,母亲给人家做针线活,柳大个给人家打短工。其人饭量很大,能食斗米斗面,常常挨饿。一次昌平西街棺材铺,拉木料,驾辕的牲口由于车重,给压趴下了,好几个伙计抬车杆,都抬不起来,这时柳大个从此经过,一个人就抬起了大车杆,使牲口站起来了,此事掌柜的知道后,就请他到西街棺材铺上班,负责装卸车辆,掌柜的照顾他,每天让其吃饱饭,还给其母亲代回去,一天回家后,柳大个长个了,对母亲说,妈您看我长这么高成吗?此时他已经长到屋内柁梁那么高了,其母说成了,一下子不长了。这下柳大个更有力气了。
话说沟崖修建道观,好多都在山顶上,砖瓦都用山羊驮上去了,可是修建所需的木料、石材,份量重,而且山路陡峭、崎岖运不上去,急坏了施工方。后来多方打听,请来了柳大个,是他把那些修建道观所需的柁檩、条石等都扛到山上去了。后来沟崖的道观修完了,柳大个也累死了,当地人都说柳大个就是上天派来,帮助修建沟崖道观的,他是神人,否则谁有那么大的力气。
沟崖在民国时期逐渐衰落,这里的一些宫观无人看管,道士们被迫还俗,受到很大破坏。在日本侵华期间,有些八路军战士被日本鬼子打伤受到追捕,跑入沟崖山中,道人将伤员藏入道观进行调治。
传说沟崖的老道,预测卜算未来非常灵验。从前“沟崖”香火旺盛,求签拜道的人每日溜溜搭行,络驿不绝,究竟每天来多少人求签拜道烧香,老道每天都有预知,沟崖的老道们早早给烧香客做好了饭,烧香客烧完香,可在道观里免费吃饭,老道们每天做的饭可钉可卯,没有富余也正好够吃。求道烧香者,多是心中有疑难之事,老道们解答灵验。解放前后沟崖附近有一个老太太,说过一个事情,解放时,她家当家的跑了,因为当家的参加过一惯道,她到沟崖向老道求告,问当家多会能回来?老道说:“雨过天晴就回来了。”老太太问时是六七月,结果到十月就回来了!十月,不就是不下雨,雨过天晴了吗?老太太是这样理解的。但老道说话多是隐语,不作直面回答,雨过天晴,可这样理解,也可那样理解。
据说解放前沟崖有许多神秘的事情,老道的道观旁,盘踞着好多蛇,大者胳膊粗细,小者如笔杆,它们旁若无人,自由自在或卧于道旁,或卧于当道,烧香客没见过这么怪异的情致,多恐惧滞步不前,道观老道赶来,向那蛇说:“上一边去!不要吓唬施者!”蛇就乖乖的钻入草葱去了。解放后,由于道观的老道吸引了许多烧香客,影响了生产,又由于老道散布的言论与新社会的理念相悖,当地公安局把老道拘了起来,老道打坐“辟谷”不吃不喝十余天,居然精神依然硕朗。公安局觉得老道神奇,把老道又放了。这里说的老道,是玉虚观中的老道,据说姓郭,叫郭老道。
1958年在德胜口沟口修了德胜口水库,沟口一滩烂泥。如果前往沟崖,需爬山坡越过水库,再走四里山路,过水塘登石梯可前往玉虚观。沟崖中的道观逐渐衰败,以致到1966年道徒彻底灭绝踪迹了,道观一个个倒塌了。
特别在文革期间,沟崖遭到红卫兵毁灭式的破坏。不间断的开发建设,历时六、七百年而建成的文物古迹群受到一群红卫兵疯狂的打砸,年久失修,无人管理。
后来开发旅游,管理沟崖的林场炸山破石修路,傍沟崖小水库修了一条从沟口到下庙的公路,后来延伸到了往玉虚观爬的石梯下,小车可开到这里。沟崖寺庙遗址于2003年被列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众多的沟崖寺庙中两座庙宇最为有名,一处就是瑞峰庵,位于沟谷中段,距离沟口八里,俗称“下庙”。 瑞峰庵始建于元,重建于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神宗万历皇帝奉两宫皇太后之命,阅视十三陵寿宫,来到德胜口,来到沟崖,见西面山峦间有庙宇,侍从告知是瑞峰庵。于是就告诉其母亲慈圣皇太后,特赐《大藏经》一部,赐额“大慈瑞峰庵”。赐主持智光禅师紫袈裟一袭,负责管理庵内事物,嘱其“祝延圣寿,为国祈福,奠安陵寝”,慈圣皇太后还捐银,命令天寿山守备尚文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七月兴工,重建成佛殿三间,禅室两楹,东厨、西库及静室山门。此后改为道姑清修之所。有皇帝钦赐匾额,有皇太后出资修建,可见当时瑞峰庵之兴盛。新中国成立后,道姑相继离庵还俗,现仅存遗址,院内尚有万历年间重修瑞峰庵碑记及一株罗汉松,其它都是残檐断壁。这里现在是沟崖管理处所在地。
沟崖现在保存最好就是玉虚观旧址。玉虚观全称护国中峰顶玉虚观,又称北武当沟崖玉虚观,俗称上庙。玉虚观位于沟崖中峰山腰的平台上,明朝中期只有三间茅舍,明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总理太监马诚,赵进,赵之翰,汪德良等人捐银建造,由于山路陡峭,运输材料十分艰难,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才修完。历时十二年零五个月,可见修建玉虚观难度之大。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葺。
该观三进院落,有观门、钟楼、鼓楼、正殿、配殿、后殿和无上阁等建筑,是沟崖庙宇建筑中最高、最险的一组建筑。整体建筑分布在4层阶梯式高台上。最下层有山门1座,保存至今。其形制为单檐歇山顶,主体石砌。上覆灰色布瓦,冰盘石檐,檐子四角各探出一条石雕龙头,檐下嵌白色石匾额,上刻“护国中峰顶玉虚观”。山门外地方十分狭小,仅有台阶宽的空场,外面就是百米深渊,地势十分险要。过去山门外面两侧各置一碾、一磨代替石狮子,如今碾磨无存。原来山门内是重门,门额上书“洞天福地”,而今重门无存。山门内左右建钟、鼓二楼,分别悬钟、架鼓,左为钟楼,钟高1.3米;右为鼓楼,鼓已散失,仅存四壁。
玉虚观第一进院落有正殿三间,殿顶为硬山绿琉璃瓦剪边,殿内供奉真武大帝,东、西殿配各三间,为道士住所。正殿面阔10米,进深4.8米;配殿面阔9.5米,进深4米,均已不存。殿前有石碑2通,分别刻有“沟沟崖中峰顶玉虚观碑记”及“重修碑记”,碑身及碑座均完好。碑额形制特殊,雕刻有三尊佛像。石碑侧面写着一幅对联,上联是“千经万论忠孝为先”,下联是“天上人间方便第一”。
玉虚观正殿左侧的角门通第二进院落,正中后殿供奉太上老君。殿后有石梯可登望京台,是为第三进院落,台上建无上阁,阁后为莲花顶,山石形似莲花,石色或乳白,或米黄,石上天然生有深色黑线,使朵朵莲花惟肖惟妙,栩栩如生。
无上阁檐子为石材仿木结构,目前基本完好,石头与石头用铁把拘子连接。正面拱形门洞,门洞外券面雕刻八卦及飞鹤图案,门洞内供奉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附近石壁上有处摩崖,字迹不清,有人依稀辨认是康熙五十六年一个叫孙承德写的。站到无上阁前能够看到十三陵水库。
玉虚观下面的山腰平台处有一株胸围5.6米粗的银杏帝王树,雌雄连体,高30多米,周围是一圈小树,年代不同,粗细各异,又称作“子孙满堂”,为北京市一级保护树木。岫峰观还有一株银杏树,胸围7.1米,比玉虚观的还粗。
碧霞宫位于位于玉虚观之东,依山而建,元代与玉虚观同时建立。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新修茸。有正殿三间,内奉碧霞元君。左右配殿各三间,倒座殿宫门三间,内奉王灵官塑像。正殿为硬山式六檩前廊式建筑,现存后墙、左右山墙及部分柱檩,殿基宽8.5米,深5.4米。左右配殿存部分残墙,宫门残存台基。
沟崖双瀑是沟崖自然景观之冠。其景位于中峰玉虚观之东,峡谷因地壳变动形成断崖,两股瀑布从断崖上飞流而下,其落差在枯水期为15米,在夏季盛水期可达30米。飞瀑坠入崖下的深潭,激起团团雪浪花,声震山谷,十分壮观。可惜现在水位下降,美景无存。
斗姥宫位于东峰山腰。清光绪二十四年修葺。建有宫门、正殿、配殿,其建筑均已坍塌。正殿及左配殿均为3间。正殿宽8.8米,深4.3米;配殿宽6.3米,深4米。正殿内奉斗姥神,左、右各有耳房一间,殿右有巨大山石与左配殿相对。宫门狭小,为倒座殿,内奉观音菩萨及十八罗汉石像,现仅存遗址。门外有硬山式灰色布瓦小房,存留后墙、左右山墙及后部房顶。
五龙宫位于玉虚观之西,庙宇早已损毁,现仅存遗址。宫后靠石壁处有一眼龙泉,环泉凿成一个方池,泉水从泉眼中奔涌而出,也有泉水自岩壁缝隙中渗出,流入方池。泉水清澈甘美,四季喷涌不绝,夏日游人来到这里,可饮几杯龙泉水消暑止渴。宫前有一石碑倒在枯草里,隐约可见上有字迹,字迹上书写的是大明嘉靖年修龙王庙碑记。五龙宫之下有一处遗迹,估计为西王母祠。此祠估计有小路前往西峰庵平台,或许东南西沟也有小路通往西峰庵平台,这有待证实。至于东峰庵平台估计在银杏帝王树东北面山腰上,那里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