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话题的选择权应寸土必争 by 李宇晖   

  • 刘全 2014年5月09日
    http://hk.on.cc/cn/bkn/cnt/commentary/20140509/bkncn-20140509000316897-0509_05411_001_cn.html


     


    对于今天的异议者来说,在网上争论谁对谁错已经是次要任务了。全世界那么多的样本,本国那么多灾难性事件,制度选择的答案已经非常明确,现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也已经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关键问题的辩论,五毛群体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他们如果真出来辩论,只能自取其辱。




    在没有能力辩论,又不可能整个关掉社交网络的情况下,宣传部门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转移话题的技术,把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在鸡毛蒜皮的事件上。过去他们最常用的方法当然是挑动民族主义情绪,把民众的怒火引向外国人。这样一举两得,既让大家发泄了情绪,又增强了所谓“民族凝聚力”,让当局的人气更高。但是,这种方法已经日渐失效了。网友对其他国家的了解越来越多,再加上裸官遍地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已经很难再被忽悠去反日反美了。于是,他们开始寻找新的兴奋点。



    可惜的是,很多网友(包括一些有分量的文化人)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常常被宣传部门牵着鼻子在琐碎小事上大谈是非,平白浪费了宝贵的公共舆论资源。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当属韩寒代笔之争。当时韩三篇刚刚发布,正是一个讨论革命和民主两大最根本话题的大好机会。韩寒在文中的观点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是一些典型的文艺青年小感慨而已。但是由于其人的知名度远超一般作家,也就有着引爆全社会大辩论的潜力。设想一下如果男女老少,从退休老头到中小学生,都在辩论跟民主和革命有关的话题,会是什么效果?其实当时已经出现了这个苗头,我个人也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写一通。这个问题,传统五毛们根本插不上嘴,辩论要不要民主的问题无疑是要了他们的命。但就在此时,宣传部门的救星出现了:横刀杀出个方舟子,一下子就把一个严肃的政治话题变成了关于个人品德的八卦事件。



    方舟子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讨论政治问题对很多名人来说心理压力太大,但是不讨论韩三篇又怕跟不上潮流,方舟子等于是把他们从这种心理压力下解救出来:“你们不谈政治也可以跟上潮流的,跟我一起谈代笔吧!”一些小资文化人当然也就顺水推舟,放弃了自己本来就害怕谈论的敏感话题,当起侦探来。这个舆论大潮一来不要紧,所有人都忘了他们几个星期之前还在争论的真正重要的话题。像我这样的人虽然一直死扛政治话题,但是已经没有多少人转发评论。其他人也就只好顺应形式。比如知名网友“破破的桥”在韩三篇发布之初写过一篇非常有份量地反驳韩寒的文章,当时转发量巨大,颇有引领舆论之势。但是方舟子一来,他也就顾不上反驳韩寒,而是开始撰写大量反驳方舟子的内容。我曾经和浙大的苏振华老师争论过此事。他也认为代笔本身未必是大事,但是因为韩寒的反民主言论危害巨大,通过声讨代笔来打击他的气焰非常有益,倒是对统治者不利。但我不能同意此观点。一个准娱乐明星的价值不在于观点对错,是不是代笔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引发的话题。只要公共舆论能停留在“民主”和“革命”这两大话题,民众精神状态的提升乃至社会变革的进程都会大大加快。



    当局一定是从韩寒事件中尝到了甜头,在后来的微博斗争中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这个方法。比如夏俊峰被处死后引发网民的震怒,于是宣传部门马上调集人马,大谈夏俊峰的儿子出版的画册有抄袭嫌疑。一个人被司法机关滥权处死,和一个未成年人油画的疑似模仿,两件事放在一起说有多么荒诞可想而知。但就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跟风讨论。虽然大多数人站在小夏一边,但终究还是中了宣传部门的计,让微博被大量绘画技术的细节所吞没。



    有人质问我,难道真相本身不重要么?凭什么为了你喜欢的政治话题就贬低大家寻求真相的热情?真相当然不是天然正义。世界上有无穷多的真相(比如邻居家孩子的二大爷早饭吃了几个馒头,比如刚从你脚边飘过的一张废纸上写了什么),没有人有能力全部搞清。信息的获取总是有成本的,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来获取当然就至关重要。论证民主的效果的着作和论文汗牛充栋,但是你见过哪个学术刊物会发表如何探测作家代笔的论文?获取一些真相,就无法避免地会占用获取另一些真相的时间。把公共舆论平台浪费在获取无用真相上,不仅谈不上正义,而且是亲痛仇快。最近常看到有些老牌的异议人士对那些纪念林昭的人不屑一顾,他们理由是林昭早年也有很多劣迹。这种言论除了用来标榜他们立场坚定之外没有任何价值。且不说林昭是一个可圈可点的勇敢女性,只要纪念活动本身能催化民众自组织,打击极权合法性,就算纪念一个恶人又有什么不好?这些真相派为了表达他们的真相洁癖,不惜去转张鹤慈之流的“质疑”帖,让五毛们又可以多领赏金。



    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就是最近的香港街头便溺事件。挺陆派和挺港派打得不可开交。诈一看,双方说的都有道理,游客有游客的问题,拍照者有拍照者的问题。但是你仔细想想,这件事说到头不就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民事纠纷吗?如果真上法庭,恐怕都没有律师愿意接案,因为标的实在太小。如此规模的纠纷,在全世界每个城市每天都要有上千起吧。这些关注者怎么那么有空,破口大骂了一个星期?后来有网友指出,今年是特殊时期,北京可能不希望大量陆客赴港,我才恍然大悟。当然,由当局授意刻意挑起话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但是有成千上万的网民警惕性不高,被诱导而成为了无聊话题的牺牲品。



    对于宣传部门的这种伎俩怎么应对?我当然也没有好办法。毕竟公众对于八卦类话题是很难抗拒的,一个明星外遇事件就能调动大把舆论资源。但是对于和我一样希望借助互联网来推动有意义的社会变革的人,至少应该注意:对于那些无涉公权力的个人道德争论尽量充耳不闻。尤其是有影响力,有调动话题能力的知名人士,你大概不希望几十年后别人评价你的时候,说你在公共舆论中的主要作为是对别人做道德评判。如果你不想承担政治风险,那么少说也比说废话要好(反正微博没有稿费),至少不至于占用资源,增加读者对重要信息的获取成本。



    总之,中国互联网上的政治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主与否,自由与否的是非辩论已经因为答案太明显而变得次要,对话题主导权(所谓agenda-setting power)的争夺反倒变成了主战场。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除了就观点进行辩论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网络辩论的领域引向有价值的重要话题。如果别人谈代笔,你也谈代笔;别人谈便溺,你也谈便溺;那就等于是职业拳击手去跟别人比游泳,把自己的优势领域拱手让出。

  • sun
    的确是社会学范畴,并非只针对极权社会。
    2014年5月16日
  • kingst
    呵呵,支持刘全~
    2014年5月13日
  • 刘全
    @索  呵,文中所举例子都是为了呼应其标题《对网络话题的选择权应寸土必争》 我也分不太清楚具体的逻辑,如果按三分法,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吧
    @岳麓山人  “这里不是政治话题的平台“   这句话我不同意,出走夜话这一栏目整整16页,395篇文章,涉及时政的帖子多了去了,请自己翻阅
    @sun  这本书听说过没看过,读你的摘录貌似社会学人类心理学范畴。此书作者研究的是极权社会还是整个人类社会?
    2014年5月13日
  • sun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做《房间里的大象》,摘录两段原文:
    “我们憎恨打破沉默者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挑战了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何为图景何为背景的结构安排,从而扰乱了我们认知上的平静状态。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企图强迫我们承认那些我们为了免于受伤害或不安而可以忽略的事情。”
    “人们在遇到挑战自己已经形成的自欺世界观的信息时,经常会感到不安。很多人宁肯相信这种幻觉,也不愿意相信痛苦的现实,并因此珍惜人的‘做鸵鸟的权利(自我欺骗)’。通过‘无知是福’和诠释约翰-列侬的话——如果闭上眼,生活会变得更轻松,他们总结说,‘你不知道的东西不会伤害你’。”
    2014年5月11日
  • 岳麓山人
    这里不是政治话题的平台,受众也不多,楼主即使有纵横千古之不世只能,当选择广阔天地,这里的题额都说了:寻找那没有欲望的地方,是小地方,楼主可以仔细观察,当今互联网中,还是有许多背后某种势力支持的平台,在那里可以施展拳脚的,就如那个茅大V。
    我不会再继续发言或争论。
    2014年5月09日
  • 说实话,恕我愚钝,我不知作者所云,逻辑性不太强啊。
    2014年5月09日
1838 浏览   6 回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