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社员对“归化”一词的合适性产生了讨论。本人提出一些看法,希望有益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指教。
一般认为,归化一词有多种意思:
1. 归顺, 归附。
▶ 《汉书‧匈奴传下》: “而 匈奴 内乱, 五单于争立, 日逐 呼韩邪 携国归化, 扶伏称臣。”
▶ 《晋书‧武帝纪》: “﹝ 咸宁 五年﹞三月, 匈奴 都督 拔奕虚 帅部落归化。”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自四年至九年, 蛮悉改流, 苗 亦归化。”
▶ 鲁迅 《伪自由书‧王化》: “这些久已归化的‘夷狄’, 近来总是‘哗啦哗啦’, 原因是都有些怨了。”
2. 同化。
▶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日本 定法, 夙有蕃别, 欧 美 近制, 亦许归化。”它本身没有“俯首称臣”的意思,要不汉书上“携国归化“后面就不会再接一句”扶伏称臣”了。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二》: “还是翻译《死魂灵》的事情……动笔之前, 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 竭力使它归化, 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
3. 甲国人入乙国籍。 法律上的归化,是指某个人在出生国籍以外自愿、主动取得其他国家国籍的行为.
1. 归顺, 归附。
▶ 《汉书‧匈奴传下》: “而 匈奴 内乱, 五单于争立, 日逐 呼韩邪 携国归化, 扶伏称臣。”
▶ 《晋书‧武帝纪》: “﹝ 咸宁 五年﹞三月, 匈奴 都督 拔奕虚 帅部落归化。”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自四年至九年, 蛮悉改流, 苗 亦归化。”
▶ 鲁迅 《伪自由书‧王化》: “这些久已归化的‘夷狄’, 近来总是‘哗啦哗啦’, 原因是都有些怨了。”
2. 同化。
▶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日本 定法, 夙有蕃别, 欧 美 近制, 亦许归化。”它本身没有“俯首称臣”的意思,要不汉书上“携国归化“后面就不会再接一句”扶伏称臣”了。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二》: “还是翻译《死魂灵》的事情……动笔之前, 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 竭力使它归化, 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
3. 甲国人入乙国籍。 法律上的归化,是指某个人在出生国籍以外自愿、主动取得其他国家国籍的行为.
从上述多种语意环境的意思来看,字面上直观的理解,归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归入某一组织或制度,身份发生了变化” 。它本身没有“俯首称臣”的意思,不然汉书上“携国归化“后面就不会再接一句”扶伏称臣”了。
归化一词并不含有强迫的意思,你可以加入,也可以因不认同该组织法规、理念而选择不加入,也没有“加入了就不能退出”的意思的。它的行为选择完全是自愿主动的。
当然,归化一词虽然没有贬意的意思,但确实暗含有“愿意加入、愿意接受和服从”的意思。一个人为什么要经历一些繁杂的手续归化进一个组织呢?他肯定认为这个组织有它的价值和优势所在,肯定还是承认它的高明性,肯定还是愿意接受和服从它的理念和法规。
“归化”意味着成为一个组织的真正一份子,是组织的主人之一,是一个团队中真正的一员。
对于出走社的“归化”而言,归化成社区公民,如社规所言,也就意味成为了出走社的主人,有着相应的权力和义务,这些权力和义务在社规里有着明确规定。归化成公民,实质上是归化为一个由全体公民自身组成的一个宪政组织,而不是归化为某一个人的组织;个人经过长期努力成为公民,也意味着他认同出走社的理念和法规。此时“归化”一下,就如同加入国籍时要求宣誓效忠国家、社友成功竞选议员宣誓忠于职守一样,也公开表明了他愿意履行权力和义务,愿意忠于出走社,只是不是用宣誓的方式而已。
因此,个人初步认为,完整的理解“归化”,应该是:自愿加入组织,愿意接受和服从法规,效忠组织,以组织主人的身份发展组织。当然,这个理解也许还可以进一步完整化。
从更长远看,一个组织只有不断具有优越性,才能归化他人。所以,从长远看,是如何保持组织的优越性。这是一个人归化成社区公民、成为社区主人时有必要意识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