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房山田野“考古”总结报告   

  • 小撮 2007年1月04日

    【过程记录】



        大雪造成的影响还是波及到了这次出走,虽然1月2日安排平原地带的访古就是为了躲避天气的干扰。平时走高速的917天桥-张坊线,不得不服从高速公路分流的要求,走辅路。发车的频率也大大降低。我们7:20出发,比计划晚了5分钟,到达塔照已然是9:45,而原计划是9:00。车过良乡一个十字路口,没事一眼瞥见另一辆公交车里的冲着我们手舞足蹈的舟儿(眼真尖)。但那辆车只是跟我们交叉一下,就分道扬镳了。我想,舟儿是房山土著,可能选择了更好的公交路线吧。但塔照下车时,并没有看见舟儿。路北小山上那座塔在向我们招手。打电话给舟儿,他刚过长沟。我说我们到塔边等你吧。

        穿过一片收割过的玉米地,踩着新雪,发出清脆的各支各支的响声。小山相对高差125米,坡度和缓。温暖的阳光晒着后背,没有一丝风。10:20,我们到达塔底。塔是去年的老样子,新换了一根避雷针,套着塑料管,防止生锈。没来过的队友们围着塔转圈,欣赏砖雕,讨论建塔的年代,修复的痕迹等等。我的关注点是山下的公路。连过三辆中巴之后,一辆绿色的大巴停在路边,下来一个人影,迅速向山边移动,一会儿就被山坡上突出的部位挡住了。我扭过头,跟队友们聊了几句,再一回头,舟儿已经从石头后面冒了出来。

        原来舟儿一大早从良乡出发,打算去广安门集合,后来因为公交路线的一系列临时变动,打乱了他的计划。不得不折回良乡。在车上看见我们时,他的夸张的肢体语言,意思是让我给他打电话。因为他既没有记下我的电话,也没记住计划的内容,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徒步。

        离开照塔,经过那个暗堡,听着山脚下军营里粗声粗气的喊操声,顺着山脊向西,翻过二个小山头,下降到第二个鞍部,我发现了那条从阴面下山的路,左转,迂回降到山脚。对面是一座东西向的微型山脉。玉皇塔还在它的后面。去年从玉皇塔到照塔,我们是翻山过来的,花了不少时间和体力。这次我们从西侧绕行。

        山脚一带的地面象一个刚刚硝烟散尽的战场,杂乱无章地挖了很多坑,红色的土壤、白色的石头,随处乱堆着。错综交织的小路从其间穿梭。中间散落着丑陋的工棚和施工机械。我们穿过那些面目可疑的矿区和采石场,绕过东面的那道山梁,经过两次做无用功的上升再下降,终于到达玉皇塔。时间是12:40。大家都已饥肠漉漉,思古之幽情已烟销云散,匆匆瞥了一眼,便下山,穿过空空如也的庄稼地,奔往高庄。

        进了村,马上就是一段结冰路面,一半是融雪,一半是另一股来源不明的水流,经过一夜降温,结结实实地冻结在倾斜而光滑的路面上,走在上面令人战战兢兢。不长的一段路,走了十几分钟。好不容易穿越冰区,到达纵贯村庄的公路,右转,向南,问了三次路,经过一个寿衣店,一个“太拖拉”租车店,过了泉水河,13:30,才找到饭馆,没有面条,快餐只有饺子和炒饼。

        吃过饭已经14 :10。沿路往回折了一小段,过桥,沿泉水河向东。岩上村很近。在村民的指点下,找到了村北的一座摇摇欲坠、千疮百孔的大屋,屋顶一半瓦,一半石片,据说这就是磨碑寺。我胆战心惊地凑到屋檐下,隔着门缝向里瞧了一眼,屋里停着一口大棺材。

        因为怕拖队伍的后腿,简爱、刘工、马工、李工四位大姐就此告辞,其余10人继续向西甘池行进,沿着北面小山的边缘,穿过空荡荡的抛荒农田和一片片满目疮夷的露天采矿区(也不知在采什么矿,肯定不是煤矿),偶尔与马力强劲的矿车擦肩而过,巨大的车斗在前方开路,司机耀武扬威地坐在后面的驾驶座上。 

        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过了偏僻的小港村,到六甲房,又看见了久违的柏油马路,而据说是“就在前面”的西甘池村却仍然不见踪影。队伍中有位同志要打退堂鼓,引起军心一阵动摇,幸亏我斩钉截铁地表示了不到甘池非好汉的坚定态度,稳住了队伍。大家不很情愿跟在我后面,钻过六甲房北边南水北调工程挖水渠的工地护栏,向传说中的西甘池村前进,地面被工程车轧得很松软,被雪水一泡,有点泥泞。

        西甘池村果然很近,翻过两村中间一道挡住视线的小高地就到了。问问村里的大妈,塔在村西的山上,还有一段距离。看看夕阳,我加快了脚步。前面是一个植满松树的小山岗,脚下的柏油路笔直地伸向松林,入口的地方立着大牌子“房山区护林防火示范区”。石头上写着“见烟就查、见火就罚、成灾就抓”。

        满山松柏,看不出来哪儿是塔。问了两次路,确定了塔的大致方位,在一个岔路口停下来,等甩在后面的队友。后面传来他们的呼唤声,我也长啸作答。听到他们的声音近了,我继续向前。路终点是一个幽静的小院,大门紧闭。不知主人是护林员,还是来此隐居的富人。院墙外的荒地上树着两块石碑,我走近看了看。内容分别是明代正德和成化两朝重修慧聚寺的记载。

        会齐了队友。我们一起作最后的搜索。快走到山坡最高处,我看见松林的间隙里,有塔影闪动。走过去,果然是严行大德灵塔。这是个小巧玲珑的塔,石质,塔身为6角形,下面有莲花须弥座,上面有7层密檐。塔身6面都有铭文,年代久远加上暮色苍茫,内容看不清楚了。塔座下部6面刻着几个大字,字形似汉字,但不是汉字,根据我对初中历史课本的印象,这应该是女真文,是女真人入主中原后采用汉字基本笔画创制的音节文字,受汉字影响很深,象朝鲜文那样把一个单词的各个音节字符组合成方块字,曾作为金的官方文字而使用,金亡后渐被废弃,连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也不认识了。

        看完了塔,原路返回西甘池村,天色已晚,我们舍弃了最后两站——北正和南正,决定就此结束一天的访古。村中立着一个街心雕塑,是一匹比例严重失调的马,旁边堆着玉米秸杆。我们以此为背景合影留念。然后去村中心的超市门前等小12路中巴。

        末班车只把我们送到了二龙岗路口,我们还要在寒气中等车半个小时,放弃数辆中巴和一辆超载的917,才最终不得不乘中巴到房山,再转车回家。 

    【有关评述】

    这次出走是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带纯暴走,幸好有个古迹在前面做动力,大雪也稍稍掩饰了一下尘土飞扬的矿区环境,否则很难坚持下去。

    【财务记录】

    广安门-塔照917路12元

    西甘池-二龙岗小12路2元

    二龙岗-房山中巴2元

    房山-广安门917路9元

    合计25元

  • 甜面酱
    平地出走确实容易“审美”疲劳。
    2007年1月05日
  • foot
        我不是故意打退堂鼓的,实在是有点累了,嘿嘿
    2007年1月05日
  • 小撮

    呵呵,接受阿混的批评。赞成阿混的态度。对于一个出走者来说,景物本身的美或丑真的无关紧要,主观上能动的发现和创造才是最重要的。

    2007年1月04日
  • 武林阿混

    写得好啊!

    只是对文中"中间散落着丑陋的工棚"表示不满,在我的眼中是没什么“丑陋”一字的,只有没发现美的眼睛。

    看来,在人迹太多的地方出走是需要勇气的。

    2007年1月04日
  • 威猛仙圣
    小小的旅游就写如此多的内容,真能写呀!佩服!佩服!
    2007年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