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筑地图访古系列第二次,内城西北区域,途径辅仁大学-梅兰芳纪念馆-护国寺-德胜桥-醇亲王府-拈花寺,最后结束在旧鼓楼大街,明天把详细资料补充进来
上图中看到的护国寺遗迹,只标记了一个小小的点。护国寺的消亡,正如一个人的老去、弥留、幻灭,是在最近一百年发生的。下面是《层叠的北京》一书中两幅护国寺街区三维俯瞰画稿,代表了相隔百年的两个时代:
21世纪初↑
20世纪初↑
护国寺曾经是北京少有的大庙。这座与元大都同龄的庙宇,占地广阔。北京老城的格局从元大都奠定以来一直未变,城市街坊以胡同为基本单位,东西城墙的两座城门之间,均匀分布22条胡同,胡同间距77.5米左右,这成为北京城市建筑的一个标准,胡同里的院落南北最长也不会超出这个距离。但是总有大型建筑会打破这个局限,越是显赫的建筑,跨越标准胡同的数量越多,护国寺就是地跨5个胡同间距的巨刹:
这座大庙直到清代末期仍保存基本完好,因护国寺庙会而远近闻名,热闹非凡。
到1935年,它第一次被现代建筑学者看到时,就已经残破不堪了。营造学社的刘敦桢在寻访北京古建筑时,意外发现这里近乎完全坍塌的一座“土坯殿”,有着明以前建筑的典型特征,所以这可能是一座超越北京所有建筑历史的最早木构遗迹。
刘敦桢拍摄的1935年土坯殿
可惜殿内已经没有一朵斗拱保存下来,失去了重要的判断依据。
幸运的是,早在1909年,有另一位访客曾经为护国寺留下众多影像资料。“星球档案”是法国银行家肯恩在20世纪初发起的一个摄影档案项目,他资助并参与摄影师在全球拍摄各地风土人情的照片,汇集起来作为保存我们这个星球历史的档案。肯恩亲自参与了中国的拍摄,与他的摄影师兼司机杜特尔特一起走遍北京大街小巷,留下很多珍贵的照片。这个摄影项目的成果现在已经在星球档案的专门网站上线,可以公开访问:关于护国寺照片的搜索网页
上图是土坯殿1909年的样子,斗拱尚存。这座殿在整个寺庙的第五进,旧称千佛殿。根据照片可以断定其建于元代,应该是当时北京仅存的元代木构建筑。
上图中千佛殿门窗上精美的雕花,是护国寺的一大建筑特色。
庙会上富家女性的穿着与周围平民形成鲜明对比↑
八角亭前小吃摊
大殿屋檐下的剃头摊
如今的护国寺,只有金刚殿和功课殿一前一后保存下来并修葺一新,并且淹没在杂乱无章的各式现代建筑之中了。
千佛殿消失以后,寺庙在此处被分开,形成一条穿院而过的小路,就是今天的百花深处。顾城作有《题百花深处》诗一首,“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
【风险声明】
1、开题人所提交的计划中所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有明确来源,非开题人臆造,但开题人无法一一核实材料的准确性,因此不为材料的准确性背书。
2、开题人所设计之路线及行程,均为估算或前人实践之产物,本人并不保证可以准确无误地将其在现场还原,其强度不超过普通人的平均体力能够承受的范围,但不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承受。
3、开题人不对本次出走区域之景色、饮食、民风等因素作任何积极的承诺,也希望分担此课题者谅解并包容任何这方面的缺憾。
4、开题人不承诺该路线能够绝对避免局部的、不可预知的险境,不承诺绝对不发生意外人身伤害,这些人身伤害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5、开题人已将所掌握的所有课题信息公之于众,报名者均视为已充分掌握所有已公布的信息,在拥有的信息量方面,所有课题组成员是对等的,开题人没有任何信息优势,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6、开题人不主动邀请也不挑选任何具体的课题组成员,任何成员都是在主动、自愿、自决的前提下参与课题。
7、开题人没有借此课题营利或满足权力欲等动机,开题人对任何课题组成员均不拥有强制力和其他特权。
8、课题组成员有相互扶助相互支持互相提醒的义务,应无保留地付出自己的热心、知识、特长和其他资源来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9、万一课题实施中出现意外,由整个课题组共担风险,包括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开题人与同行者承担相等的义务。
10、请在确认自己在体力、心理、经验、知识各方面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报名。
11、所有报名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有报名者均视为同意上述条款。